黃煌談吉益東洞的精神
我喜歡京都,還因為京都是吉益東洞事業成功的地方。
吉益東洞,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日本醫學家。吉益是姓,東洞是名。
18世紀之前,日本的醫學基本上是承襲我國金元明醫學體系,李東垣、朱
丹溪等醫家的學說風行東瀛,醫家大多講五臟氣血經絡,用藥以補益理虛
為主,當時簡稱李朱醫學。吉益東洞是反李朱醫學的。他排斥空論,唯求
實見。他提倡方証相對,主張萬病一毒,擅腹診,用古方,在日本醫學界
刮起了一股古方旋風。一時間,追隨者如流,成為日本古方派的開山
- Aug 27 Thu 2015 23:22
黃煌談吉益東洞的精神
- Aug 25 Tue 2015 20:23
熊繼柏糾正中醫人的幾個錯誤觀念
熊繼柏糾正中醫人的幾個錯誤觀念
糾正幾個錯誤觀念
■ 錯誤觀念一:中醫是經驗醫學。
中醫要有臨床經驗,但是更重要的是中醫要有理論指導,如果沒有理論指導,中醫
就永遠提不高,昇華不了。
我的學生都知道,我看病絕不是用幾個固定的藥、固定的處方,而是要根據病情辨
- Jul 23 Thu 2015 11:04
中醫經方名醫陳伯壇
中醫經方名醫陳伯壇
陳伯壇(1863-1938年),名文煒,字英雄,廣東新會外海鄉(今屬江門市郊區)人。出
身貧家,得族親資助入學,熟讀經史義理,兼學中醫。年弱冠,在廣州大馬站懸壺濟世
。陳注重醫德,視病人之痛苦為自己之痛苦,有濟世扶危的精神,故深得人愛戴。1938
年5月29日病逝於香港,終年76歲。 著有《讀過傷寒論》、《讀過金匱》和《麻痘蠡言
》等書。
- May 24 Sun 2015 10:31
熊繼柏談中醫讀書
熊繼柏談中醫讀書
文/熊繼柏
講講中醫從什麼書讀起,這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有人曾採訪過我,問我是什麼派的,
我說我既是學徒派,又是學院派;問我是什麼文化水平,我說我就是學徒出身。
我記得二十年前,我校的彭堅教授講過一句話,他說:「我們湖南中醫應該研究熊繼柏
現象。」確實是學徒出身,我倒不在乎什麼研究我的現象,也沒有誰研究過我的現象,
我一直在考慮的是中醫的教育問題,我不講規律,我就講講我是怎麼讀書的。
- Apr 23 Thu 2015 07:46
張大千歸台灣:這裡有真正的中醫
張大千歸台灣:這裡有真正的中醫
《張大千歸台灣:這裡有真正的中醫》
我最近整理資料看到這篇,有點疑問,張大千看那個中醫師?這麼厲害,我怎麼從來沒看過相關資料?
後來一想,可能嗎?大人物難免講些應酬場面話,尤其是畫家大師是需要高官人情相哄抬的,
後來又找到下面一篇,這應該合乎常理,比較接近真相了。
無言!
- Apr 06 Mon 2015 00:02
略論傷寒的救陰法-陳瑞春
略論傷寒的救陰法-陳瑞春
《傷寒論》中寒化證居於首位,治療大法,側重於辛溫。故有「傷
寒法在救陽」的說法。其實,深究全論大法,「救陽」固然占主
導,而「救陰」的理論亦散見於全書,同樣是論中治法的重要組
成部分。不僅如此,其救陰大法,對於後世溫病學的發展,有著
極為重要的影響。因而,應當在了解救陽法的同時,對救陰的大
法,也必須深入研究,才能窺視論中治法的全貌。本篇就論中的
救陰法,結合臨床運用。歸納整理如下。
- Mar 19 Thu 2015 07:38
消風散臨證應用舉隅[轉載]
消風散臨證應用舉隅
趙東瑞,程靜英,林蓉
消風散最早出自《外科正宗》,由荊芥、防風、蟬蛻、胡
麻、苦參、知母、石膏、牛蒡子、木通、當歸、生地、甘草組成,
功用為疏風養血、清熱除濕。原方主治風濕浸淫血脈,致
生疥瘡,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雲片斑點,
乍有乍無者 。筆者用其治療接觸性皮炎(包括大漆皮
- Jan 31 Sat 2015 01:07
懷念我的外公焦樹德教授[轉載]
懷念我的外公焦樹德教授
作者:陳詠梅
外公焦樹德
每次,當我的車在櫻花街駛過,都會不禁意望一望,望一望外公家的那一扇小窗
。白天仍然可以望見窗台上的吳茱萸盆景。晚上卻少了外公在時那盞因老人夜讀而亮著
- Jan 08 Thu 2015 22:55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治療原則
(一)中醫治療分類:
本病的辨証要點主要在於辨別關節腫痛性質。
初期,關節疼痛腫脹無定處,為風邪。
關節疼痛較劇,肢節拘急,遇寒加重,舌淡苔白,為寒邪。
關節腫脹,疼痛劇烈,發熱,口渴。皮膚斑疹,舌紅苔黃,為熱邪。
關節腫脹較甚。肢體沉重,苔膩,屬濕邪偏勝。
關節腫脹日久,關節刺痛,皮下結節,關節強直、畸形,舌質紫黯,舌有瘀斑,脈細澀
或滑,為痰瘀痹阻。
病程較短,關節腫脹疼痛較甚,發熱較重,苔厚,脈弦滑有力者,屬實証。
病程較長,關節疼痛腫脹較輕,肌肉萎縮,兼有倦怠無力,食少便溏,
氣短,舌淡,或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者,屬虛証。
在病變過程中,由於邪正交爭,每見虛實夾雜証候。
祛邪扶正為本病的基本治療大法。
祛邪應以祛風、除濕、散寒、清熱、化痰、祛痰、通絡止痛為主;
扶正則應以補氣血、益肝腎為主。
1.熱毒痹阻
症狀:關節腫脹熱痛,疼痛劇烈,触之發熱,屈伸不利,兼發熱,口渴,汗出,咽喉疼
痛.皮膚斑疹,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洪大。
治則:清熱解毒,通痹止痛。
方藥:白虎湯加減。生石膏 15g,知母 12g,金銀花 24g,連翹 15g,蒲公英 15g,黃
芩 9g,忍冬藤 12g,秦艽 12g,生地黃 15g,牡丹皮 15g,甘草 6g。
寒熱往來者,加柴胡和解表里;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麥冬生津止渴;
上肢關節痛重者,加桑枝通絡;
下肢關節痛重者.加牛膝;
皮膚見斑疹者,加赤芍、丹皮、桃仁涼血活血;
心煩不寧者,加黃連、梔子清熱除煩:
咽喉腫痛者,加玄參清熱利咽;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瀉熱通便。
2.濕熱痹阻
症狀:關節腫脹疼痛,微紅,触之發熱;關
強伸不利,肢體沉重,發熱,心煩,口渴不欲
舌質紅,苔厚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除濕,通痹止痛。
方藥:四妙散合宣痹湯加減。蒼朮 15g,黃柏 9g,木瓜 12g,滑石 15g,漢防己 9g,
薏苡仁 24g,蠶砂 12g,梔子 12g,連翹 12g,忍冬藤 12g,甘草 6g。熱重者,加銀
花清熱瀉火;關節腫甚者,加豬苓、澤瀉利濕消腫;上肢痛者,加桑枝、片薑黃;下肢
痛者,加川牛膝;關節痛甚,加青風藤,或全蝎。
3.寒濕痹阻
症狀:關節冷痛腫脹,疼痛較劇,觸之不溫,遇寒加重,遇熱減輕;關節拘急,屈伸不
利,日久關節強直、畸形;兼見肢冷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弦緊。
治則:散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制附子 12g,麻黃 9g,細辛 3g,桂枝 6g,白芍 15g,
黃耆,18g,烏頭 12g,甘草 6g。
關節痛甚者,加全蠍,蜈蚣等蟲類藥活血通絡止痛;
關節腫甚者,加澤瀉、豬苓除濕消腫;
上肢痛甚者,加羌活,片薑黃;
下肢痛甚者,加獨活、牛膝;
關節畸形者,加補骨脂、川斷、巴戟天、仙靈脾等補腎強壯筋骨。
4.痰瘀痹阻
症狀:患病日久,關節刺痛、腫脹,按之較硬,關節周圍膚色紫黯,屈伸不利,甚者關
節強直、畸形,或見皮下結節;舌質紫黯有瘀斑瘀點,脈細澀或弦滑。
治則:化痰祛瘀,通絡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桃仁 12g,紅花 12g,赤芍 15g,牛膝 15g,白芥子 9g,羌
活 9g,地龍 12g,制南星 9g,皂角刺 9g,甘草 6g。
關節痛甚者,加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或加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蟲類藥活血止痛,搜
邪通絡;
關節腫甚者,加蒼朮、薏苡仁;
關節強直、畸形者,加補骨脂、川斷、巴戟天等補腎強壯筋骨;
關節屈伸不利,加雞血藤、透骨草舒筋緩急。
5.氣血兩虛
症狀:關節冷或疼痛、腫脹,活動後加重,屈伸不利,甚者關節強直、畸形;兼有面色
不華,食少,四肢乏力,氣短,汗出,心悸;唇舌色淡,脈沉細無力。
治則:補氣養血,祛邪通絡。
方藥:黃耆桂枝五物湯加減。生黃耆 24g,桂枝 6g,白芍 15g,當歸 9g,地黃 15g,
蒼朮 12g,威靈仙 12g,雞血藤 12g,首烏 12g,青風藤 12g,甘草 6g。
關節冷痛較劇者,加制附子;
上肢痛者,加片薑黃;
下肢痛者,加牛膝;
關節強直、畸形者加全蝎、蜈蚣等蟲類藥活血搜邪;並加補骨脂、川斷等補腎壯骨。
6.肝腎陰虛
症狀:關節酸痛、腫脹、屈伸不利,甚者關節強直、畸形,關節触之微熱,腰膝酸軟無
力,形體消瘦,咽乾耳鳴,頭暈目眩,或見盜汗,五心煩熱,午後低熱;舌紅少苔,脈
細數。
治則:滋補肝腎,祛邪通絡。
方藥:左歸丸加減。熟地黃 18g,生地黃 15g,山藥 15g,山萸肉 12g,牛膝 12g,枸
杞子 12g,菟絲子 15g,鹿角膠 12g,白芍 15g,當歸 12g,雞血藤 12g,首烏藤 15g
,青風藤 12g,甘 草 6g。
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清熱;
關節腫脹者,加蒼朮、薏苡仁除濕消腫;
關節強直、畸形者,加全蝎、蜈蚣等蟲類藥活血搜邪。
7.腎陽不足
症狀:關節冷痛腫脹,屈伸不利,甚者關節強直、畸形,兼有精神不振,腰膝酸軟,畏
寒喜暖,手足不溫,面色不華,小便頻數;舌胖質淡,苔白,脈沉弦無力。
治則:溫陽散寒,祛邪通絡。
方藥:蠲痹沖劑加減。生地黃 15g,熟地黃 15g,熟附片 9g,骨碎補 12g,淫羊藿
12g,獨活 12g,桂枝 68,防風 12g,知母 12g,皂角刺 9g,白芍 15g,羊脛骨 12g
,紅花 12g,威靈仙 12g,伸筋草 9g,補骨脂 12g,甘草 6g。
上肢關節痛重者,加片薑黃、羌活;
瘀血明顯者,加血竭、乳香、沒藥;
腰腿疼痛重者,加桑寄生、牛膝;肢
體蜷縮者,去防風,加生薏苡仁、木瓜舒筋緩急。
(二)治療注意事項:
1.傳統的治療採用「金字塔型」模式,
也就是先由底層最基礎的開始,沒效再逐步向上,
剛開始醫師建議不用吃藥,多休息,
以後沒效再開止痛藥,物理治療,
再沒效開類固醇,關節注射,
關節變形了就開刀裝護具,
現在的觀念是,一開始就全面療法,多方面配合,
避免關節受損,.因為關節軟骨一旦破壞就長不出來,
如果剛開始疼痛,沒有積極治療,破壞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必須一開始就全面複合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
2.全面療法包括:
西藥
精神
飲食
運動
肌力訓練
溫度療法(.急性發炎時冰敷,平常熱敷增加血液循環)
中醫中藥
3.這當中,中醫跟飲食比較相關,我討論一下幾個原則:
要有長期對抗的決心,一般分急性期,慢性期,緩解期治療,
不是不痛就可以停藥了。
我的做法是開一個可以久服的處方,持續吃藥一段時間,
慢慢修復身體組織。
症狀穩定一般需要3個月至半年。
設計處方除了上述的辨證論治,應該也要有免疫學的觀念,
本病為慢性病,病久成虛,有虛瘀存在,有寒瘀也有熱瘀。
滋陰化瘀為本病的一大治法。
(1).要選用能抑制亢進的體液免疫功能,抑制免疫複合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
藥,如忍冬藤、虎杖、生地黃、玄參、廣鬱金、黃芩、槐花米等。
(2).要選用具有抗過敏反應、消炎止痛作用的中藥,‧重用羌活和崗稔根。選用漢防
己、秦艽、五加皮、細辛、獨活等。
這些藥有溫性的有涼性的,要按照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辨証規律來使用。
其中有些藥有副反應,要掌握好劑量。
由於要長期服用,選擇能增大劑量、副反應小的又不太苦的藥,
如羌活、忍冬藤、五加皮等。
解除肌肉酸痛可用威靈仙、忍冬藤、漢防己、薏苡仁。
川草烏、附子、桂枝,性熱,用于寒証或寒體的病人。
對寒痛有效,對熱証有時會加重疼痛。
臨床上常有寒熱錯雜的病情,加入制川烏會增加止痛的效果。
(3).要選用能改變滑膜血管通透性,消腫化飲,使積液重吸收的藥,
可重用副反應很小的葶藶子,並同用白芥子或桂枝或再加鹿角片。
(4).要選用能增加血流,保護骨質的藥,如接骨木、川斷、川芎、骨碎補、赤芍甘
當歸等。
(5).要選用能提高體內激素濃度的中藥,如龜甲、生地黃、熟地黃、知母、補骨脂、
仙靈脾、巴戟天、鹿角片、白僵蚕、川牛膝等。
將以上5個方面的治法結合起來是能夠用於不太重的類風濕關節炎,經3-6個月的
治療,可以使病人關節不痛、不腫、不僵、不變形,積液消除,取得完全緩解的效果。
川烏、 草烏、 附子、均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劑量要注意,需由中醫師處方,
想當大劑量火神派大師,一定要久煮1小時以上,避免中毒。
部分大陸資料使用「雷公藤」等免役抑制劑,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療效
但是副作用大往往導致胃痛,女性閉經,(苦性大寒),
要這樣搞,還不如直接吃西藥的免役抑制劑。
體質虛弱者,醫師可以適度使用人參、黃耆、靈芝等補氣類中藥,
但是建議合方小劑量治療,要避免高劑量長時間使用單味服藥。
中醫的要求,除了基本的止痛以外,還要兼顧「抑制免疫」功能,
千萬不可「提高免疫」,會加重病情。
(三)飲食禁忌:
1.中藥補品例如:十全大補湯、 四物湯、八珍湯....不要自己買來吃,
,必須由中醫師處方加減,醫師認為病情上有需要才可使用。
2.少吃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麻辣鍋這些燥熱補湯,
過辣,芥末,都要避免。
3.少吃類雌激素食物,例如山藥、榴槤、大豆異黃酮濃縮製劑
豆漿不要每天都喝
4.外國Darlington醫師研究,穀類食物是最常被抱怨的,
例如玉米和小麥類製品會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
其他還包括豬肉、羊肉、乳製品、蛋、部分水果、
花生、咖啡、醬油,這部份大家留意一下。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 Dec 26 Fri 2014 22:02
試述日本漢方醫學之特點 [轉載]

中醫學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源遠流長。它不僅對中國人民的生殖繁衍、健康保
健、防病治病起著積極作用,而且給日本也帶去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就日本漢方醫學的
特點加以闡述。概略地追溯一下,我們發現日本漢方醫學一開始是全盤以中國為範本而
接受的。日本 701 年設立的典藥寮就是效仿我國 624 年唐朝太醫署的教育機構;日本
最古的醫書《醫心方》是參考許多中國醫書寫成的。特別是 1498 年田代三喜結束了在
明朝 12 年的學醫生涯返回日本 [1],這對日本漢方醫學起著極為深刻的意義。
田代三喜是日本漢方後世方派醫學的鼻祖。他將所學的李東垣、朱丹溪學說,即以《內
經》學術思想為核心,強調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等觀點的李朱醫學帶到日本並使其迅速
得以普及。三喜將體內致病因子歸結為血、氣、痰,因而疾病就有血之病、氣之病和痰
(水毒)之病三種分類。以後日本漢方古方派提出的“氣血水說”大概也源於此
[2] 。
三喜有一弟子叫曲直瀨道三。道三以師承先生的知識為基礎,博覽群書,樹立了曲直瀨
流醫學體系,即以後被稱作的後世方派,在江戶初期極為顯赫。道三摘錄引用中國醫學
文獻撰成《啟迪集》。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寫道:“朝未著察證辨治之全書也。予不慮淺
知,私拾聖賢之檃括,普集諸家之樞機而竭力極意,徐數十年而綴以為八卷”。這裡所
謂的“察證辨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幾乎同義。由此可見,以曲直瀨流為代表的
後世方派雖宗李朱醫學,但也避免固守某一學說,提倡參酌諸說,廣采眾長,臨機應變
的處置方法。曲直瀨流醫術注重人體內在平衡,並且當時已總結出簡單的要點,將治療
處方編成口訣本隨身攜帶。為避免副作用,又多採用平穩的以補為主的治療方法。這是
那個時期的治療特點 [3]。可以說曲直瀨流醫術多少帶有一些日本獨自性格,即日
本化的李朱醫學,但此時的日本漢方同中醫學是與金元時期的學術思想一脈相承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發展,日本漢方繼後世方派之後出現了古方派,《傷寒論》被
廣泛採用;由於荷蘭醫學被輸入而未接受中醫學的髒腑理論;由於中國醫書傳入的困難
,溫病理論也沒有得到發展 [1]。因為日本和中國兩國各有歷史發展階段,醫療政
策以及在現代醫療中所起作用不同等緣由,致使日本漢方的基礎理論、診斷治療和藥物
運用與中醫學存在較大差異。
下面擬從四個方面淺述日本漢方醫學的特點。
日本漢方古方派在復古主義興盛的社會大背景之下,提倡漢方回到醫之原點,排斥墨守
李朱醫學而竭力推崇張仲景的《傷寒論》,但對該書中散在的《內經》思想,即陰陽五
行卻當作空論臆說予以否定。古方派主張“不問病因之虛實”,力求重視疾病狀態,唯
見症以施治。他們將病因歸結為“一氣滯留議”“萬病一毒論” [4],以“親試實
驗”作為立論根據,可見其重視臨床實際的程度。古方派所提倡的醫學思想的偏頗之處
最終被糾正,陰陽等基本概念得以恢復,但“隨證治療”的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作為日本
漢方醫學的傳統而被繼承,並占著主導地位 [5]。“隨證治療”與中醫學的“辨證
論治”有著根本不同,所謂隨證治療是日本漢方醫學的診斷治療體系。凡診斷所依據的
“證”,其概念與中醫學也有所不同。廣義上講,是疾病出現的病狀與癥候的綜合,如
常常使用的“陰虛證”、“陽實證”等術語即屬此,是疾病的大致分類。狹義上講,是
湯藥方所適應的癥候群,即以方劑所具有的名稱——某某湯證來命名,以此作為對疾病
的認識,例如把適應於小柴胡湯的癥候群稱為“小柴胡湯證”,將證和治療處方直接聯
繫在一起。隨證治療是根據患者的口訴癥候歸納整理為適合於藥方的癥候,使藥方與癥
候一一對應,這種方法又稱作“方證相對”。中醫學的辨證論治是根據中醫學的基礎理
論對病症進行分析、辨別、綜合、認識以及決定治療方針,選定方劑斟酌藥味的君臣佐
使和加減的過程,是理法方藥的具體體現。辨證論治較於隨證治療的好處在於它極具嚴
密性,容易及時反饋對疾病治療的過程和效果。但“隨證治療”也不失為日本漢方醫學
之特色。
日本漢方醫學雖然有陰陽虛實之概念,但陰陽並不是作為總括掌握人體狀態之綱領,實
際上只是作為判斷寒熱、虛實的衡量標準,以此來大體把握病態而處方。陰陽是病情寒
熱之別名,是構成證的因子,決定證的條件 [6],實是體力充實,虛是體力虛脫之
表現 [7]。髒腑學說、經絡學說在日本幾乎不被采納或失缺其重要部分。日本漢方
醫學還忽視以整體觀念來觀察作為一個統一體的人的身體,忽視季節等環境因素與機體
的調節,僅僅著眼於以存在人體的物質基礎——氣血水之狀態來觀察人體。因此,它雖
能對氣血水活動所表現出來的表面現象進行詳細觀察,但對人體內部發生的何種病理現
象全然放棄探索,又由於它不重視疾病發生與環境因素的相關性,結果不僅失缺了重視
環境因素與人體調和的觀點,而且還否定了傳統的病因學說,因而日本漢方醫學在關於
疾病如何發生這一問題上總是模糊不清,只處在解釋癥候,套用藥方的那種“方證相對
”模式之中。中醫學基礎理論是以陰陽學說作為八綱辨證的總綱,以表裡、寒熱、虛實
為尺度來掌握疾病的部位,病性和正邪之盛衰。
中醫學將疾病發生歸為:一是由於氣候環境等來自外部入侵人體的“病邪”作用而發病
,這是實證,是邪氣盛的表現;二是由於人體防禦抵抗疾病能力的“正氣”衰退而發病
,這是虛證,是正氣不足所致。日本漢方醫學否定來自外部的病邪,因而實證的概念也
變得模糊,而以體力的充實與否作為虛實的尺度。這種否定病邪僅以體力強弱論虛實的
見解成為日本比較一般的認識。
日本漢方也是根據望、聞、問、切四診綜合掌握癥候作出診斷的,但它極其重視腹診,
這是古方派重視《傷寒論》有關腹證的結果。古方派認為“腹為生命之本,百病皆源於
此”,“萬病根於腹,治病必窺腹”。所謂腹診,是根據腹壁的緊張狀態、抵抗、壓痛
以及臌滿等來判斷患者體之虛實,以《傷寒論》中的“胸脅苦滿”、“心下痞堅”等自
覺癥狀與腹部他覺癥狀相聯繫,選定治療方劑。所以腹診在日本漢方醫學根據方證相對
而行隨證治療中是極為有用的診斷技術。在日本鎖國體制下的江戶時代,要接受中醫學
其媒介幾乎只限於醫書,而要領會文中不能表達的微妙之處尤其是實際操作技能部分就
變得很困難。脈診就是如此,必須跟隨經驗豐富的先生練習積纍方能嫻熟。有人認為脈
診還往往表現出個人性格喜好,未必嚴密。所以古方派以後的日本漢方認為脈診缺乏客
觀性,未予重視。《傷寒論》中有對舌之所見的記載,故日本漢方也行舌診,但它認為
舌診價值不高,也未予特別重視。
日本漢方沒有系統的藥物學理論知識,忽視了本草的歸經、藥物氣味與效能的相關性。
這也是日本漢方否定中醫學的髒腑理論和病因學,致使說明藥物效能的必要的基礎理論
缺乏之原因。日本漢方的藥用量是很小的(中國是日本的 3 ~ 5 倍),處方的藥味也
很少。一般認為是由於日本漢方藥物依賴進口,花費昂貴而致。有人認為日本人即使服
用少量藥物反應也極為敏感,而中國人日常生活食品中也攝取生藥,故感受性低下,需
較大的藥用量及較多的藥味才奏效 [8]。還有人提出由於醫生醫技不高明,唯恐誤
治而少投之故。還由於日本使用的生藥乾燥,很少經過加工,中國則用各種手段對藥物
進行加工炮製,加強藥物的效力去除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據此提出中國與日本兩者間藥
用量的多少同對於藥物經驗積纍的多寡有很大的關係 [9]。日本漢方常用的藥味種
類有 250 種左右。日本很少使用中國傳統本草書記載的藥物及地方民間藥物。常用方
劑是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出處的方子,且不足半數。後世方派則多使用宋
代《和劑局方》和明代《萬病回春》的方劑。在運用藥物一點上,日本不任意改變基本
方劑,一般照原方使用,至多進行 1 ~ 2 味藥物的加減。不象中國根據氣候等環境因
素以及病人年齡、性別和體質等內在因素靈活加減,以法組方那種注重調節病人機體陰
陽之平衡。日本漢方用藥的主流是“非修正”地使用記載於古典的方子。它的長處是能
夠對藥方適用條件嚴格地分析、考察,進行詳細研究,在開拓藥方新的藥效方面成為可
能,還可以克服偶投妄殺的弊端。不足之處是由於照搬使用,即使不懂方劑構成理論也
會使用 [10]。
日本漢方由於歷史諸方面的原因,對明末《景岳全書》裡的方劑及清代溫病學方劑等比
較生疏。另外,日本漢方多喜歡使用膏浸劑成藥方,而較少使用湯藥方。有人說這是日
本人喜好簡潔的性癖使然。膏浸劑一般還制成虛證用、實證用、虛實間證用和保健用劑
型。綜上所述,日本漢方醫學有其獨到的一面。但由於其主要依據古典與口訣本,只重
視經驗性方面的治療,因此理論比較匱乏。由於摒棄了中醫《內經》的重要核心內容,
只注重《傷寒論》,且又誤認為陰陽的分類等於三陰三陽的分類,因而失卻了陰陽理論
的本來意義,形成日本漢方醫學陰陽虛實的獨特概念 [11]。在診斷治療中特別重視
腹證,創立了獨自的腹診法。運用藥物方面通常照搬使用古典記載的尤其是《傷寒論》
中的方子,藥用量也非常之小,且多用漢方成藥方。
有人認為日本漢方醫學處於一種閉塞狀態,如果一直停留於研究《傷寒論》、《金匱要
略》之中,就永久不可能突破其界限。必須兼並吸收中醫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提出創立
“中醫漢方藥學”的口號,指出這是日本漢方發展的唯一道路 [6],中日兩國如果
加強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汲取各自值得借鑒的地方,那麼這將對兩國人民的醫療保健
作出積極的貢獻。
[1]安井廣迪:《THE KAMPO》,1983年創刊號。
[2]矢數道明:《近世漢方醫學書集成Ⅰ田代三喜》。
[3]安井廣迪:《THE KAMPO》,1985年3卷5期。
[4]吉岡信:《漢方の臨床》1988年35卷12號。
[5]村田恭介:《漢方の臨床》1988年3512號。
[6]山田光胤:《日本東洋醫學會志》33卷3號。
[7]山田光胤:《日本東洋醫學會志》40卷1號。
[8]■口和子:《和漢藥》1986年9月號。
[9]平島直樹:《東洋醫學》1989年17卷5期。
[10]杉山廣重:《漢方の臨床》32卷11號。
[11]桑木崇秀:《矢數道明先生喜壽紀念文集》。(上海中醫學院(200032) 沈紅)
洛克的話:
本篇文章大略綜述了當時對日本漢方的認識,
內容以現代眼光來看,當然不夠完整, 有興趣的讀者需閱讀專書研究。 。

- Dec 16 Tue 2014 22:02
治人而非治病 [轉載]
老師常言用藥之妙在於辨証,方是隨証而出的。何時該用何藥,
該取何方;面對一個病人,該從何入手,首方如何,之後該如何接方
都是講究策略的。
見老師治過一早泄案例,案中病人於初診時即表現為一派虛
象,脾氣虛、腎陽虛。然而濕象亦很明顯,納差,舌苔白黏膩。考慮到
虛不受補,老師於首方中僅取蒼朮9g以運脾,待得臟腑功能恢復,方
依次加入白朮9g,党參6g,人參6g,熟地9g以補虛。之後,老師有言:
“先醫非不知辨証,乃不明用藥次序,故病難愈爾。”
筆者喜讀葉天士之書,每被其用方之精煉,用藥之輕淺拜服。固
常須苦於思索,亦難以釋之。縱傷寒諸家,多有批葉氏用藥輕淺如兒
戲者,筆者深不以為然。
立方之道在於辨証而非其他,若以病之大小輕重而論,實屬謬矣!
當代大家程門雪有言:“藥物的作用,是導引,是調整,是流通。
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也。”可謂一語道破用藥玄機。至於大劑量藥物的
使用,筆者亦不敢輕言是非,然深服經方大師曹穎甫所言:“予之用
大量,是由逐漸加而來,非敢以人命為兒戲耳!”縱用大劑量,也應為
病情需要,不可以之為常爾。
讀蒲輔周醫案,見一例:陳某,男,4歲。1963年8月15日突然發熱,
噁心嘔吐,4小時抽風2次。住院治療,患兒大便呈膿血樣,有裏急後
重之象。翌日,面色轉為灰暗,寒戰高熱,呼吸微弱,經人工降溫16小
時後方得平穩呼吸。診時:患兒呼吸促迫,唇色淡紅,腹滿不硬,午前
寒戰,午後高熱。右脈沉滯,左脈弦大而急,舌淡,苔薄白而膩。
粉葛根6g,桂枝3g,白芍3S,炙甘草3g,生薑2片,大棗2枚。
藥後,患兒體溫漸降,四肢轉溫。仍有膿血及裏急後重,前方去
桂、芍,加健脾化濕之品,調理一周而愈。
本案之症不可謂不重,然蒲老不落俗之窠臼,四兩撥千斤以除
之,不得不令人稱贊。
還有一案,出自楊德明之手。劉某,女,45歲。口噤不能語20餘天,
西醫診斷為咀嚼肌痙攣症。診見右顳頜關節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
物,張口約0.5厘米。舌淡苔薄白脈緊。
葛根、白芍各60g,甘草30s,桂枝12g,麻黃4g,生薑、大棗各10So
水煎服,同時用藥渣敷患處。
藥後諸症消失,未有復發。
方中,雖葛根、白芍用至60g,甘草用至30g,實乃病情需要,非以
此不能達到舒痙緩急之功。
臨床需要的是什麼,是“不落窠臼”而非“以此類推”,是“圓機活
法”而非“墨守成規”。老師自有其獨特的用藥思路,“治人而非治病”,
這是老師常用的。門診上,當病人問:“大夫,你在給我治哪一個
病?”時,老師常會回答:“我治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這個病。”
看一例老師治療“癲癇”的病案,或許從中可以體會到什麼。
樊某,男,76歲,201‧2年7月4日就診。
中風後繼發癲癇,發作時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目睛上吊,需持
續數分鐘方可緩解。左上肢僵直,下肢行動不遂。言語正常,小便不
禁,大便偏乾,口乾,不喜飲水。舌質暗紅,舌苔薄膩,脈結代。
處方:全瓜蔞15g,薤白12g,薑半夏9g,陳皮12g,茯苓15g,枳實
9g,竹茹9g,全蝎6g,蜈蚣2條,雞內金15g,膽南星9g,炙甘草3go 7劑,
水煎服。
藥後,諸症好轉。其後就診,老師或用溫膽湯,或用五苓散,或取
血府逐瘀湯,皆以隨証變方。至六診時,除行動仍有不利外,與就診
之初,情況大有好轉。轉方補陽還五湯加減,最後方中黃耆雖用至
240g,亦以60g,120g,160g,漸加而來。從老師的處方中,看到的是“圓
機活法”,是“方隨証出”,是“另辟蹊徑”。老師曾言:“怪病多由痰生”,
初時治此病,可看作是治痰;老師也言:“疾病的痊愈除藥物的
作用外,更主要是患者的自我健康能力”,而此案中所有的治療都著
眼於恢復患者臟腑的協調功能。
本文引用 「臨証實錄與抄方感悟」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 Dec 02 Tue 2014 23:31
最近有點喘....
最近天氣變冷,很多患者一進診間就會說,
「我有點喘..」,
不要急著「射干麻黃湯」「定喘湯」
需要詳加鑑別診斷,
患者所謂的「喘」,不見得是氣喘Asthma,
很多是表達天氣冷呼吸困難?心臟無力?
感冒前兆?剛和老公吵架?
「生脈飲」「桂枝湯」「炙甘草湯」......
- Nov 18 Tue 2014 21:54
岳美中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岳美中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
岳美中(1900年—1982年),河北省灤縣人,為自學成才的著名中醫學家、臨床家、教
育家。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醫學術剛剛振興,中西醫結合醫學尚處於起步階段,不少中醫在
臨床上忽視或不會辨證論治,以中醫方藥簡單地對應西醫的病名,使辨證論治簡單化;
同時,也存在泛談辨證,忽視對症的專方專藥使用的情況。這兩種傾向嚴重地影響了中
醫藥療效的提高和學術進步。
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岳美中於1958 年提出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
- Nov 18 Tue 2014 00:01
秦伯未「中醫崑崙」創公式巧組方 轉載
秦伯未「中醫崑崙」創公式巧組方
秦伯未(1901年—1970年),現代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臨床家。他出身儒醫世家,
師從名醫丁甘仁,畢業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作為一代名醫,秦伯未臨床經驗豐富,擅
長內科疑難雜症,在溫病、肝病、水腫病、腹瀉、痛證、潰瘍病、慢性傳染性肝炎、心
絞痛等疾病方面造詣極深。
抓主症 搜兼症 明病機
秦伯未善於總結歸納中醫診治的基本規律,診斷講究「因人、因症、因時、因地制宜」
,不「執死方治活人」;臨證長於剖析主次見症,善抓主症,搜羅兼症,以主症為線索
- Oct 01 Wed 2014 23:07
漫談小孩過動(ADHD)的中醫治療
常有家長帶著活潑的小朋友詢問,我的小孩是不是過動,
需不需要吃藥?
如何確定是過動兒(ADHD)
發生ADHD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腦多巴胺(Dopamine)神經傳導系統發生障礙,
與智力並沒有關係,但是家長普遍因為孩子學習效果不佳才會發現是ADHD的問題,
因此在診斷上,精神科醫師除了觀察學童行為舉止,並採用標準化的測量量表。
(這方面資料,網路上查得到,或者請醫師診斷)
過動的治療,目的是擔心過動兒坐不住影響學校中的學習,
同樣的在同學老師眼中是麻煩製造者,影響小朋友間相處人際關係,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會隨著成長而改善。
約2/3的人在二十歲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就會顯著改善。
西藥治療的特點
ADHD主要起因於大腦的生理性疾病,因此精神科醫師將短效型的利他能(Ritalin)和長效型的專司達(Concerta)或思銳(Strattera)作為處方,刺激腦部化學物質分泌,藉以改善ADHD症狀。
中醫治療的特點
超過一半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ADHD的症狀後,拖上一年才就醫。
當醫師建議用藥時,仍有一半的家長遲疑用藥至少六個月以上。
為什麼這麼擔心?就是怕西藥的副作用。
其實可以選擇服用中藥,不可否認,產生效果的速度不如西藥快,但是比較沒有副作用,
不會影響睡眠。
有一些好動的兒童並不算是真正的過動兒,在中醫分型上屬於「胃熱」型,
而是因為孩子吃了太多熱性食物、巧克力、薯條、洋芋片、炸雞、鹽酥雞
等油炸食物,或含有色素的加工食品,使得孩子的脾氣變得比較焦躁不安,
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這一些狀況,其實只要把飲食習慣導正,就可以改善。
少數先天不足的體質,約略分型為「腎虛」,但是對兒童用補腎藥必須
配伍正確,過補容易造成早熟,助長體熱,純為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每個小朋友體質不同,無法使用一個秘方通治,
例如大陸名醫董廷瑤,有一醫案,小朋友性格內向又好動,舌尖紅苔膩,
大便乾小便赤,脈滑,乃係濕火內阻,氣機不暢,燻濁上蒸,
擾動心神,處方瀉火化濕,使用三黃合四苓為主,配合藿香、佩蘭、
川朴、蒼朮芳化濕濁,知母清熱。
針灸治療可以使用智三針,一般的體針就小朋友來說,配合度不高,
可以使用耳針,磁珠,比較沒有痛感。
當我們思考,如果今天是古代務農耕田,或是當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笛,
或是游牧民族每天打獵,
不用坐在教室裡面啃書本,是不是就沒有這種病?
有時候,有些病真的只是觀念上問題。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