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味道
我有一位朋友是湖南老鄉,出門身上一定帶一小袋辣椒末,每一餐總是抓一點灑在菜飯 裡,很滿足的享受著,我也放了一點在碗內,辣得我眼淚鼻水不停,每一道菜都只有一 個味道,就是辣!另一位朋友更絕,總是帶著一小罐鎮江醋,也是每一道菜都淋上一些 ,都說好吃,我當然也如法泡製一番,但每道菜也都只有一個味兒,醋酸! 吃不得辣的人總是無法免俗問嗜辣如命的人相同問題:「你怎麼能吃那麼辣?什麼時候 學會吃辣椒的?」我一邊擤著鼻子,好奇問這位湖南朋友。他眨眨眼,毫不思索就說: 「我們湖南人,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學吃辣了!」這個回答看似平常,也有點玩笑味 兒,卻充滿了科學的意含。難道一般我們認為在後天社會化過程中才可能學到的文化習 性,竟然可以在媽媽子宮內就養成了嗎? 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也一直放在心裡。很巧的,不久以前,接到國際心理科學 學會的預告,將在今年5月舉辦的年會上,邀請一位非常優秀的生物心理學家孟妮拉( JulieMennella)博士擔任主題演講者,孟妮拉10年來做的一系列研究,就證實了奶水文 化傳遞機制。 孟妮拉在10幾年前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就以非常嚴謹的動物實驗,證實了哺乳類雌性 動物的羊水若滲有某些特定的口味,出生後的小動物便會產生趨向那個特定口味的偏食 行為。她進一步的實驗又證實了同樣的偏食行為,也會透過吸取雌性動物的奶水而建立 起來。接著,她再以人類為實驗對像,也證實了小嬰兒不但從媽媽的哺乳行為中,吸取 了維護生命的奶水,更從奶水中傳承了媽媽的飲食偏好!這個結果很有意義,因為文化 的接續確是母子相連,讓人體會到生命演化的規律是如此的美妙!所以這篇論文一發表 ,就得到美國國家研究服務獎(N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Award),而因為這個研究 結果,也啟動了一系列和飲食習慣及食物成癮的前瞻性研究,對嬰兒食品產業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 引用 奶水裡的飲食文化 曾志朗 科學人2010年第97期3月號 |
門診上有小朋友被媽媽押著來看過敏性鼻炎,
看完診後,交代一天吃三次,
小朋友眉頭深鎖,媽媽立刻揪心,
開口問說「有膠囊嗎?」
小朋友沒吃過中藥,不知道敢不敢吃?
中藥不像藥錠膠囊,中藥是有味道的,
所以有些人很樂意平常就吃些藥膳補身,
有些人一聞到中藥味道就想吐,
這可以解釋一家人如果吃中藥,
小朋友多半不會排斥。
為什麼大陸上火神派,附子用量這麼大,
多少跟當地四川人飲食習慣也有關,
已故四川籍名醫何紹奇先生曾回憶說,
(四川)江油為附子之鄉,至今街上還設店賣附子,
1包1公斤,色如冰糖,謂是上品,用以餽贈親友。
我小時候身體弱,尿床,每到冬至,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附子燉狗肉,
這時,父親就帶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湯。
在我印象裡,附子的味道和土豆差不多,久煮之後,
嚼著面面的,大概一碗4-5片,約1兩左右。
這些是閱讀醫案需要留意的地方。
PS:這裡的土豆是馬鈴薯,不是花生。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