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傷寒的救陰法-陳瑞春
《傷寒論》中寒化證居於首位,治療大法,側重於辛溫。故有「傷
寒法在救陽」的說法。其實,深究全論大法,「救陽」固然占主
導,而「救陰」的理論亦散見於全書,同樣是論中治法的重要組
成部分。不僅如此,其救陰大法,對於後世溫病學的發展,有著
極為重要的影響。因而,應當在了解救陽法的同時,對救陰的大
法,也必須深入研究,才能窺視論中治法的全貌。本篇就論中的
救陰法,結合臨床運用。歸納整理如下。
目前分類:洛克手札 (106)
- Apr 06 Mon 2015 00:02
略論傷寒的救陰法-陳瑞春
- Jan 31 Sat 2015 01:07
懷念我的外公焦樹德教授[轉載]
懷念我的外公焦樹德教授
作者:陳詠梅
外公焦樹德
每次,當我的車在櫻花街駛過,都會不禁意望一望,望一望外公家的那一扇小窗
。白天仍然可以望見窗台上的吳茱萸盆景。晚上卻少了外公在時那盞因老人夜讀而亮著
- Dec 26 Fri 2014 22:02
試述日本漢方醫學之特點 [轉載]

中醫學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源遠流長。它不僅對中國人民的生殖繁衍、健康保
健、防病治病起著積極作用,而且給日本也帶去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就日本漢方醫學的
特點加以闡述。概略地追溯一下,我們發現日本漢方醫學一開始是全盤以中國為範本而
接受的。日本 701 年設立的典藥寮就是效仿我國 624 年唐朝太醫署的教育機構;日本
最古的醫書《醫心方》是參考許多中國醫書寫成的。特別是 1498 年田代三喜結束了在
明朝 12 年的學醫生涯返回日本 [1],這對日本漢方醫學起著極為深刻的意義。
田代三喜是日本漢方後世方派醫學的鼻祖。他將所學的李東垣、朱丹溪學說,即以《內
經》學術思想為核心,強調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等觀點的李朱醫學帶到日本並使其迅速
得以普及。三喜將體內致病因子歸結為血、氣、痰,因而疾病就有血之病、氣之病和痰
(水毒)之病三種分類。以後日本漢方古方派提出的“氣血水說”大概也源於此
[2] 。
三喜有一弟子叫曲直瀨道三。道三以師承先生的知識為基礎,博覽群書,樹立了曲直瀨
流醫學體系,即以後被稱作的後世方派,在江戶初期極為顯赫。道三摘錄引用中國醫學
文獻撰成《啟迪集》。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寫道:“朝未著察證辨治之全書也。予不慮淺
知,私拾聖賢之檃括,普集諸家之樞機而竭力極意,徐數十年而綴以為八卷”。這裡所
謂的“察證辨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幾乎同義。由此可見,以曲直瀨流為代表的
後世方派雖宗李朱醫學,但也避免固守某一學說,提倡參酌諸說,廣采眾長,臨機應變
的處置方法。曲直瀨流醫術注重人體內在平衡,並且當時已總結出簡單的要點,將治療
處方編成口訣本隨身攜帶。為避免副作用,又多採用平穩的以補為主的治療方法。這是
那個時期的治療特點 [3]。可以說曲直瀨流醫術多少帶有一些日本獨自性格,即日
本化的李朱醫學,但此時的日本漢方同中醫學是與金元時期的學術思想一脈相承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發展,日本漢方繼後世方派之後出現了古方派,《傷寒論》被
廣泛採用;由於荷蘭醫學被輸入而未接受中醫學的髒腑理論;由於中國醫書傳入的困難
,溫病理論也沒有得到發展 [1]。因為日本和中國兩國各有歷史發展階段,醫療政
策以及在現代醫療中所起作用不同等緣由,致使日本漢方的基礎理論、診斷治療和藥物
運用與中醫學存在較大差異。
下面擬從四個方面淺述日本漢方醫學的特點。
日本漢方古方派在復古主義興盛的社會大背景之下,提倡漢方回到醫之原點,排斥墨守
李朱醫學而竭力推崇張仲景的《傷寒論》,但對該書中散在的《內經》思想,即陰陽五
行卻當作空論臆說予以否定。古方派主張“不問病因之虛實”,力求重視疾病狀態,唯
見症以施治。他們將病因歸結為“一氣滯留議”“萬病一毒論” [4],以“親試實
驗”作為立論根據,可見其重視臨床實際的程度。古方派所提倡的醫學思想的偏頗之處
最終被糾正,陰陽等基本概念得以恢復,但“隨證治療”的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作為日本
漢方醫學的傳統而被繼承,並占著主導地位 [5]。“隨證治療”與中醫學的“辨證
論治”有著根本不同,所謂隨證治療是日本漢方醫學的診斷治療體系。凡診斷所依據的
“證”,其概念與中醫學也有所不同。廣義上講,是疾病出現的病狀與癥候的綜合,如
常常使用的“陰虛證”、“陽實證”等術語即屬此,是疾病的大致分類。狹義上講,是
湯藥方所適應的癥候群,即以方劑所具有的名稱——某某湯證來命名,以此作為對疾病
的認識,例如把適應於小柴胡湯的癥候群稱為“小柴胡湯證”,將證和治療處方直接聯
繫在一起。隨證治療是根據患者的口訴癥候歸納整理為適合於藥方的癥候,使藥方與癥
候一一對應,這種方法又稱作“方證相對”。中醫學的辨證論治是根據中醫學的基礎理
論對病症進行分析、辨別、綜合、認識以及決定治療方針,選定方劑斟酌藥味的君臣佐
使和加減的過程,是理法方藥的具體體現。辨證論治較於隨證治療的好處在於它極具嚴
密性,容易及時反饋對疾病治療的過程和效果。但“隨證治療”也不失為日本漢方醫學
之特色。
日本漢方醫學雖然有陰陽虛實之概念,但陰陽並不是作為總括掌握人體狀態之綱領,實
際上只是作為判斷寒熱、虛實的衡量標準,以此來大體把握病態而處方。陰陽是病情寒
熱之別名,是構成證的因子,決定證的條件 [6],實是體力充實,虛是體力虛脫之
表現 [7]。髒腑學說、經絡學說在日本幾乎不被采納或失缺其重要部分。日本漢方
醫學還忽視以整體觀念來觀察作為一個統一體的人的身體,忽視季節等環境因素與機體
的調節,僅僅著眼於以存在人體的物質基礎——氣血水之狀態來觀察人體。因此,它雖
能對氣血水活動所表現出來的表面現象進行詳細觀察,但對人體內部發生的何種病理現
象全然放棄探索,又由於它不重視疾病發生與環境因素的相關性,結果不僅失缺了重視
環境因素與人體調和的觀點,而且還否定了傳統的病因學說,因而日本漢方醫學在關於
疾病如何發生這一問題上總是模糊不清,只處在解釋癥候,套用藥方的那種“方證相對
”模式之中。中醫學基礎理論是以陰陽學說作為八綱辨證的總綱,以表裡、寒熱、虛實
為尺度來掌握疾病的部位,病性和正邪之盛衰。
中醫學將疾病發生歸為:一是由於氣候環境等來自外部入侵人體的“病邪”作用而發病
,這是實證,是邪氣盛的表現;二是由於人體防禦抵抗疾病能力的“正氣”衰退而發病
,這是虛證,是正氣不足所致。日本漢方醫學否定來自外部的病邪,因而實證的概念也
變得模糊,而以體力的充實與否作為虛實的尺度。這種否定病邪僅以體力強弱論虛實的
見解成為日本比較一般的認識。
日本漢方也是根據望、聞、問、切四診綜合掌握癥候作出診斷的,但它極其重視腹診,
這是古方派重視《傷寒論》有關腹證的結果。古方派認為“腹為生命之本,百病皆源於
此”,“萬病根於腹,治病必窺腹”。所謂腹診,是根據腹壁的緊張狀態、抵抗、壓痛
以及臌滿等來判斷患者體之虛實,以《傷寒論》中的“胸脅苦滿”、“心下痞堅”等自
覺癥狀與腹部他覺癥狀相聯繫,選定治療方劑。所以腹診在日本漢方醫學根據方證相對
而行隨證治療中是極為有用的診斷技術。在日本鎖國體制下的江戶時代,要接受中醫學
其媒介幾乎只限於醫書,而要領會文中不能表達的微妙之處尤其是實際操作技能部分就
變得很困難。脈診就是如此,必須跟隨經驗豐富的先生練習積纍方能嫻熟。有人認為脈
診還往往表現出個人性格喜好,未必嚴密。所以古方派以後的日本漢方認為脈診缺乏客
觀性,未予重視。《傷寒論》中有對舌之所見的記載,故日本漢方也行舌診,但它認為
舌診價值不高,也未予特別重視。
日本漢方沒有系統的藥物學理論知識,忽視了本草的歸經、藥物氣味與效能的相關性。
這也是日本漢方否定中醫學的髒腑理論和病因學,致使說明藥物效能的必要的基礎理論
缺乏之原因。日本漢方的藥用量是很小的(中國是日本的 3 ~ 5 倍),處方的藥味也
很少。一般認為是由於日本漢方藥物依賴進口,花費昂貴而致。有人認為日本人即使服
用少量藥物反應也極為敏感,而中國人日常生活食品中也攝取生藥,故感受性低下,需
較大的藥用量及較多的藥味才奏效 [8]。還有人提出由於醫生醫技不高明,唯恐誤
治而少投之故。還由於日本使用的生藥乾燥,很少經過加工,中國則用各種手段對藥物
進行加工炮製,加強藥物的效力去除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據此提出中國與日本兩者間藥
用量的多少同對於藥物經驗積纍的多寡有很大的關係 [9]。日本漢方常用的藥味種
類有 250 種左右。日本很少使用中國傳統本草書記載的藥物及地方民間藥物。常用方
劑是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出處的方子,且不足半數。後世方派則多使用宋
代《和劑局方》和明代《萬病回春》的方劑。在運用藥物一點上,日本不任意改變基本
方劑,一般照原方使用,至多進行 1 ~ 2 味藥物的加減。不象中國根據氣候等環境因
素以及病人年齡、性別和體質等內在因素靈活加減,以法組方那種注重調節病人機體陰
陽之平衡。日本漢方用藥的主流是“非修正”地使用記載於古典的方子。它的長處是能
夠對藥方適用條件嚴格地分析、考察,進行詳細研究,在開拓藥方新的藥效方面成為可
能,還可以克服偶投妄殺的弊端。不足之處是由於照搬使用,即使不懂方劑構成理論也
會使用 [10]。
日本漢方由於歷史諸方面的原因,對明末《景岳全書》裡的方劑及清代溫病學方劑等比
較生疏。另外,日本漢方多喜歡使用膏浸劑成藥方,而較少使用湯藥方。有人說這是日
本人喜好簡潔的性癖使然。膏浸劑一般還制成虛證用、實證用、虛實間證用和保健用劑
型。綜上所述,日本漢方醫學有其獨到的一面。但由於其主要依據古典與口訣本,只重
視經驗性方面的治療,因此理論比較匱乏。由於摒棄了中醫《內經》的重要核心內容,
只注重《傷寒論》,且又誤認為陰陽的分類等於三陰三陽的分類,因而失卻了陰陽理論
的本來意義,形成日本漢方醫學陰陽虛實的獨特概念 [11]。在診斷治療中特別重視
腹證,創立了獨自的腹診法。運用藥物方面通常照搬使用古典記載的尤其是《傷寒論》
中的方子,藥用量也非常之小,且多用漢方成藥方。
有人認為日本漢方醫學處於一種閉塞狀態,如果一直停留於研究《傷寒論》、《金匱要
略》之中,就永久不可能突破其界限。必須兼並吸收中醫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提出創立
“中醫漢方藥學”的口號,指出這是日本漢方發展的唯一道路 [6],中日兩國如果
加強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汲取各自值得借鑒的地方,那麼這將對兩國人民的醫療保健
作出積極的貢獻。
[1]安井廣迪:《THE KAMPO》,1983年創刊號。
[2]矢數道明:《近世漢方醫學書集成Ⅰ田代三喜》。
[3]安井廣迪:《THE KAMPO》,1985年3卷5期。
[4]吉岡信:《漢方の臨床》1988年35卷12號。
[5]村田恭介:《漢方の臨床》1988年3512號。
[6]山田光胤:《日本東洋醫學會志》33卷3號。
[7]山田光胤:《日本東洋醫學會志》40卷1號。
[8]■口和子:《和漢藥》1986年9月號。
[9]平島直樹:《東洋醫學》1989年17卷5期。
[10]杉山廣重:《漢方の臨床》32卷11號。
[11]桑木崇秀:《矢數道明先生喜壽紀念文集》。(上海中醫學院(200032) 沈紅)
洛克的話:
本篇文章大略綜述了當時對日本漢方的認識,
內容以現代眼光來看,當然不夠完整, 有興趣的讀者需閱讀專書研究。 。

- Dec 16 Tue 2014 22:02
治人而非治病 [轉載]
老師常言用藥之妙在於辨証,方是隨証而出的。何時該用何藥,
該取何方;面對一個病人,該從何入手,首方如何,之後該如何接方
都是講究策略的。
見老師治過一早泄案例,案中病人於初診時即表現為一派虛
象,脾氣虛、腎陽虛。然而濕象亦很明顯,納差,舌苔白黏膩。考慮到
虛不受補,老師於首方中僅取蒼朮9g以運脾,待得臟腑功能恢復,方
依次加入白朮9g,党參6g,人參6g,熟地9g以補虛。之後,老師有言:
“先醫非不知辨証,乃不明用藥次序,故病難愈爾。”
筆者喜讀葉天士之書,每被其用方之精煉,用藥之輕淺拜服。固
常須苦於思索,亦難以釋之。縱傷寒諸家,多有批葉氏用藥輕淺如兒
戲者,筆者深不以為然。
立方之道在於辨証而非其他,若以病之大小輕重而論,實屬謬矣!
當代大家程門雪有言:“藥物的作用,是導引,是調整,是流通。
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也。”可謂一語道破用藥玄機。至於大劑量藥物的
使用,筆者亦不敢輕言是非,然深服經方大師曹穎甫所言:“予之用
大量,是由逐漸加而來,非敢以人命為兒戲耳!”縱用大劑量,也應為
病情需要,不可以之為常爾。
讀蒲輔周醫案,見一例:陳某,男,4歲。1963年8月15日突然發熱,
噁心嘔吐,4小時抽風2次。住院治療,患兒大便呈膿血樣,有裏急後
重之象。翌日,面色轉為灰暗,寒戰高熱,呼吸微弱,經人工降溫16小
時後方得平穩呼吸。診時:患兒呼吸促迫,唇色淡紅,腹滿不硬,午前
寒戰,午後高熱。右脈沉滯,左脈弦大而急,舌淡,苔薄白而膩。
粉葛根6g,桂枝3g,白芍3S,炙甘草3g,生薑2片,大棗2枚。
藥後,患兒體溫漸降,四肢轉溫。仍有膿血及裏急後重,前方去
桂、芍,加健脾化濕之品,調理一周而愈。
本案之症不可謂不重,然蒲老不落俗之窠臼,四兩撥千斤以除
之,不得不令人稱贊。
還有一案,出自楊德明之手。劉某,女,45歲。口噤不能語20餘天,
西醫診斷為咀嚼肌痙攣症。診見右顳頜關節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
物,張口約0.5厘米。舌淡苔薄白脈緊。
葛根、白芍各60g,甘草30s,桂枝12g,麻黃4g,生薑、大棗各10So
水煎服,同時用藥渣敷患處。
藥後諸症消失,未有復發。
方中,雖葛根、白芍用至60g,甘草用至30g,實乃病情需要,非以
此不能達到舒痙緩急之功。
臨床需要的是什麼,是“不落窠臼”而非“以此類推”,是“圓機活
法”而非“墨守成規”。老師自有其獨特的用藥思路,“治人而非治病”,
這是老師常用的。門診上,當病人問:“大夫,你在給我治哪一個
病?”時,老師常會回答:“我治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這個病。”
看一例老師治療“癲癇”的病案,或許從中可以體會到什麼。
樊某,男,76歲,201‧2年7月4日就診。
中風後繼發癲癇,發作時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目睛上吊,需持
續數分鐘方可緩解。左上肢僵直,下肢行動不遂。言語正常,小便不
禁,大便偏乾,口乾,不喜飲水。舌質暗紅,舌苔薄膩,脈結代。
處方:全瓜蔞15g,薤白12g,薑半夏9g,陳皮12g,茯苓15g,枳實
9g,竹茹9g,全蝎6g,蜈蚣2條,雞內金15g,膽南星9g,炙甘草3go 7劑,
水煎服。
藥後,諸症好轉。其後就診,老師或用溫膽湯,或用五苓散,或取
血府逐瘀湯,皆以隨証變方。至六診時,除行動仍有不利外,與就診
之初,情況大有好轉。轉方補陽還五湯加減,最後方中黃耆雖用至
240g,亦以60g,120g,160g,漸加而來。從老師的處方中,看到的是“圓
機活法”,是“方隨証出”,是“另辟蹊徑”。老師曾言:“怪病多由痰生”,
初時治此病,可看作是治痰;老師也言:“疾病的痊愈除藥物的
作用外,更主要是患者的自我健康能力”,而此案中所有的治療都著
眼於恢復患者臟腑的協調功能。
本文引用 「臨証實錄與抄方感悟」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 Dec 02 Tue 2014 23:31
最近有點喘....
最近天氣變冷,很多患者一進診間就會說,
「我有點喘..」,
不要急著「射干麻黃湯」「定喘湯」
需要詳加鑑別診斷,
患者所謂的「喘」,不見得是氣喘Asthma,
很多是表達天氣冷呼吸困難?心臟無力?
感冒前兆?剛和老公吵架?
「生脈飲」「桂枝湯」「炙甘草湯」......
- Nov 18 Tue 2014 21:54
岳美中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岳美中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
岳美中(1900年—1982年),河北省灤縣人,為自學成才的著名中醫學家、臨床家、教
育家。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醫學術剛剛振興,中西醫結合醫學尚處於起步階段,不少中醫在
臨床上忽視或不會辨證論治,以中醫方藥簡單地對應西醫的病名,使辨證論治簡單化;
同時,也存在泛談辨證,忽視對症的專方專藥使用的情況。這兩種傾向嚴重地影響了中
醫藥療效的提高和學術進步。
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岳美中於1958 年提出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
- Nov 18 Tue 2014 00:01
秦伯未「中醫崑崙」創公式巧組方 轉載
秦伯未「中醫崑崙」創公式巧組方
秦伯未(1901年—1970年),現代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臨床家。他出身儒醫世家,
師從名醫丁甘仁,畢業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作為一代名醫,秦伯未臨床經驗豐富,擅
長內科疑難雜症,在溫病、肝病、水腫病、腹瀉、痛證、潰瘍病、慢性傳染性肝炎、心
絞痛等疾病方面造詣極深。
抓主症 搜兼症 明病機
秦伯未善於總結歸納中醫診治的基本規律,診斷講究「因人、因症、因時、因地制宜」
,不「執死方治活人」;臨證長於剖析主次見症,善抓主症,搜羅兼症,以主症為線索
- Apr 10 Thu 2014 09:15
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辨別方法[轉載]
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辨別方法
在診療實踐中,用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及其相兼脈,可以概括臨床錯綜複雜、千變萬
化的脈象,基本上可以滿足「辨證論治」的需要。因此,對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辨別和
分析,是對複雜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基礎。
對脈象的辨別,必須掌握正常脈象,並熟識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這是
最重要的依據。其次,要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和嫻熟的技術。此外,有很多方法可靈活
掌握。比如,將脈象「分類」的方法、「互相對比」的方法、「知常達變」的方法、「
察獨」的方法等。
對脈象進行分析,涉及範圍太廣,內涵極其豐富。但總的說,是根據脈象變化分
析疾病的成因、性質、病位、發展趨勢和病理機制等,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
對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是脈診用於臨床的關鍵環節,是脈診參與「辨證論治」過
程的紐帶和橋樑。歷代醫家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但是,由於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
形規範和實際意義被埋沒或被誤解了一部分,直接影響了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比如,革
脈和代脈,其實際意義,主要是對脈象的變化或轉變進行辨別和分析。然而,因其實際
意義被埋沒,幾乎未能發揮作用。再如動脈,其實質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然而,因其
實際意義被埋沒,並未發揮診斷非竇性心律的作用。這些事實說明,對脈象進行辨別和
分析的方法與內容,都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據考證,古代醫家精心篩選確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組合
,不僅反映了寸口脈變化的相關方面,而且反映了對複雜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多種方
法。並且,這些方法很實用,既簡便又準確。因此,應該將這些方法再充實到現在的診
脈方法。
1、辨別和分析反映脈位的脈象
反映脈位的脈象分四類:一是浮脈,二是不浮不沉之脈,三是沉脈,四是伏脈。
其辨別方法是,首先確定將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後,再用相應指力辨
別寸口脈在哪一部。根據寸口脈在「五部」的順序,可準確辨別脈位的變化。
為便於敘說,暫將「按之至骨」的指力稱「總指力」。根據「總指力」,可具體
掌握對「五部」分別進行診察的相應指力。比如:辨別浮脈,所用指力不超過「總指力
」的「五分之二」。辨別沉脈,用指力大於「總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別不浮不沉
之脈,所用指力相當於「總指力」的「五分之二」與「五分之三」之間。若用「總指力
」不能觸及脈體,需大於「總指力」才能觸及的脈體,是伏脈。用以上方法,可以準確
辨別脈位的變化。其他脈象若以脈位變化為構成條件,都是相兼脈。比如,「濡脈」是
「細而軟」兼「浮」,「弱脈」是「細而軟」兼「沉」。再如,「脈浮數」是「浮脈」
與「數脈」相兼,「脈沉數」是「沉脈」與「數脈」相兼。顯然,這都是非常準確的辨
別方法。
對脈位變化的分析,一般認為,浮脈主表,沉脈主裡,這是一般規律。臨診時,
表證脈不浮或裡證脈不沉,其診斷作用更重要。必須將脈位變化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意義
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充分體現脈位變化的診斷作用。比如,《傷寒論》第九十二條
說:「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者,當救其裡,四逆湯方。」第三百零
一條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這兩條所論都是
「表證」,但其脈不「浮」而反「沉」。這種情況下,對脈與症的綜合分析非常重要。
前條所論,病有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屬太陽表證,其脈應「浮」而反「沉」,說明
平素陽氣不足,裡虛較重,故用四逆湯救裡,此為寓解表於回陽救逆之中。這說明,《
傷寒論》不因「脈症不符」而「捨脈從症」,從而體現了脈位變化對「辨證論治」的指
導作用。第三百零一條是太少兩感證。病在少陰,不應發熱而反發熱,故謂之「反」。
此「發熱」,是外感風寒之邪在表。此脈沉,是心腎陽虛不足以鼓動。《傷寒論》不因
「脈症不符」而妄行取捨,而是在脈象與病症的「常」、「變」之中辨析其病理機制,
弄清脈位變化與症狀不符的內在原因,尋求適宜的治療方法。其內在原因是平素心腎陽
虛而復感風寒,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表裡雙解。這些實例說明,對脈位變化的分析,應
該拓寬思路,不能局限於「某脈主某證」的一般認識。若脈症不符,更應該深入分析。
2、辨別和分析反映「至數」變化的脈象
反映「至數」變化的脈象分三類:一是遲脈,二是正常脈的至數,三是數脈。臨
床錯綜複雜的「至數」變化,不外乎這三類。其他脈象若脈的「至數」變化為構成條件
,都是相兼脈。比如,促脈是「數」脈再兼「時一止」。再如,脈沉遲是遲脈與沉脈相
兼,脈沉數是數脈與沉脈相兼。
「至數」變化最容易辨別,可用「呼吸定息」或「計時法」測定。一般認為,正
常脈的至數是一息四、五至之間。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都是遲脈。一息六至或六至
以上者,都是數脈。按計時法算,每分鐘脈動50次以下為遲脈,正常的至數每分鐘
60~90次,若超過正常脈的至數則為數脈。小兒脈的至數當另論。
對至數變化的分析,一般認為,數脈主熱,遲脈主寒。但是,這只是「遲數」二
脈最一般的診斷意義。實踐證明,遲、數二脈對分析病證的寒、熱確有很大實用價值。
除此之外,脈的至數變化還有更廣泛的意義。比如,心臟的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病變以
及痛證、痰證、飲證等,都可通過脈的至數變化提供診斷依據。特別是「脈症不符」的
情況下,對至數變化的分析尤其重要。如《傷寒論》第二百一十三條說:「陽明病,脈
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此條所論,其脈遲,非虛非寒,乃
陽明腑實熱證。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分析脈遲的成因,不能認為是「脈證不符」。因實
熱壅結於裡,氣血阻滯,陽氣受遏,也可導致脈遲。因此,可用大承氣湯攻下實熱,蕩
除燥結。這說明,中醫對脈的「至數」變化有獨特的認識方法,必須辨明成因、性質、
病位、所主病證及其相互關係,綜合分析病理機制,才能充分體現至數變化的診斷意義
。再如促脈,其實質,是在數脈的基礎上又出現「時一止」的變化,表明「陽盛及陰」
或「熱極傷陰」,這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認識方法。由此說明,雖然脈的至數只是心
臟的搏動次數,但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脈的至數變化具有非常廣泛的診斷意義。因此,
對至數變化的分析,既要體現中醫理論的指導作用,又要兼顧至數變化的實質是心臟搏
動次數的變化,二者結合起來,更能體現至數變化的診斷意義。
3、辨別和分析反映大小的脈象
反映脈體大小的脈象分三類:一是正常脈體,二是洪脈,三是細脈。臨診所能觸
及的脈體大小,不外乎這三類。其他脈象若以脈體「大」或脈體「細」為構成條件,都
是相兼脈。比如,「虛脈」是脈體「大」再兼「遲、空、軟」等條件。「微脈」是脈體
「細」再兼「軟」。
脈體大小的辨別,以正常脈體為依據。若比正常脈體「大」,都是洪脈。若比正
常脈體「小」,都是細脈。正常脈體的標準因人而異,可參考劃分「五部」的方法確定
。詳見第六章,不另重複。
對脈體大小的分析,一般認為,洪脈主實主熱,細脈主虛。其實,這是洪細二脈
主病的一般規律。除此之外,這兩種脈象都有非常廣泛的診斷意義。比如洪脈,《脈學
闡微》說:「若病後久虛,或虛勞失血而現此脈,為陽盛陰竭之凶象。」此脈象雖為洪
脈,絕不是主實,可以肯定是「胃氣已絕」的真髒脈,不然的話,則未必是「陽盛陰竭
之凶象」。這說明,對洪細二脈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論。必須結合兼脈和臨床表現進行綜
合分析。古代醫家將虛實二脈確定為常用脈象,就是對洪脈及其主病性質進行綜合分析
的一個方面。因此,在洪脈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辨別虛實,不能認為洪脈都主實證。
《傷寒雜病論》對脈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種方法。其方法
是將脈、病、症、治並舉,綜合在一起,辨脈辨症與辨證密切結合,進行全面分析,並
將脈診靈活機動地用於診療實踐。這是最能體現脈診診斷作用的重要方法。
4、辨別和分析脈的流利程度
滑、澀二脈是反映脈流利程度的脈象。脈的流利程度分三類:一是正常的流利程
度。二是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脈。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澀脈。其中,正常
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滑脈和澀脈,則是脈的流利程度發生了變化。因
此,可以根據正常脈的綜合表現,體會正常流利程度的脈形,為辨別滑、澀二脈積累經
驗,提供依據。
滑澀二脈的辨別方法很難掌握。這是因為,脈的流利程度,要根據脈的多方面變
化來判斷。但是,其目的,並不是診察脈的其他變化,而是專門針對脈的流利程度。因
此,辨別滑澀二脈比較困難。其關鍵技術是,將指目按在寸口脈的脊部,細心體察脈管
內血液運行的流利程度,然後,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變化綜合體會。若脈管內的血液運行
滑利,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則為滑脈。若運行艱澀,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則為澀脈
。脈的流利程度沒有具體指標,只難根據正常脈的綜合表現反覆體會,因此,必須加強
基本功練習,多積累診察正常脈流利程度的經驗,才能準確辨別滑脈和澀脈。
對滑澀二脈的分析,一般認為,滑脈與澀脈是相對的,性質正相反。但是,其所
主病證和診斷意義,不能拘泥「相對」或「正相反」的形式。有些脈書習慣用「相對」
或「相反」的形式論述脈象及其主病,其實,這種作法便於區分脈形和性質,卻不能準
確表達脈象的診斷意義。並且,若拘泥這種形式,則使機動靈活的脈法變得呆板僵化,
不利於發揮脈診的重要作用。比如,主病的滑脈多屬實邪為患,但澀脈的主病則有虛、
實之分,不能因為滑脈主「實」而認為澀脈必然主「虛」。並且,滑脈的主病,也未必
都是主實證。所以,對滑澀二脈所主病證的分析,必鬚根據脈的流利程度具體分析,不
可一概而論。
5、弦脈的辨別和分析
弦脈是反映脈體張力的脈象,其實質是脈體的張力增強。若寸口脈的張力正常,
一般認為是「微弦」,這是脈有胃氣,其具體表現為脈弦而有「和緩」之象。弦脈並不
都是主病的,有主「平」、主「病」、主「死」的區別,主要取決於胃氣的多少,可根
據弦脈的「和緩」程度辨別。主「病」的弦脈,即「胃氣少」的弦脈。主「死」的弦脈
,表明胃氣已絕,是「真髒脈」的程度,故主死。
弦脈的辨別方法是:先觸及脈體,再對脈體進行按壓,其指感特徵是「按之如弓
弦狀」,若舉指,其脈體不隨手而起。這是脈體張力增強的表現。
弦脈的出現率很高,歷代脈書對弦脈及其主病都有很多記載。一般認為,弦脈有
生理性弦脈和病理性弦脈之分。生理性弦脈是肝脈與春季相應的季節脈。病理性弦脈多
為疏洩失常、氣機不暢、氣血失和所致。其主病,多為肝膽疾患或寒證、痛證、痰證、
氣鬱、氣滯、瘀血、癥瘕積聚、疝痛拘攣等。除一些常見的病證外,支飲、懸飲、癖病
、瘟熱等,皆為弦脈所「主」之證。《脈經》說:「瘧脈自弦」。《脈學闡微》說:「
肝炎病脈多弦」。這說明,古代醫家對弦脈及其主病的分析,多與常見病或多發病密切
結合,總是不斷融匯新知,逐漸積累經驗,並非拘泥「脈症對號」的一種形式。
6、緊、緩二脈的辨別和分析
緊脈和緩脈性質正相反。緊脈的實質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緩脈的實質是
脈體「舒緩」或「緩縱」。這兩種脈象都是病脈,沒有「常脈」之說。其辨別方法是:
緊脈脈體「緊張」或「拘急」,按之有「左右彈人手」或「如切繩狀」的指感特徵。緩
脈脈體「舒緩」或「緩縱」,按之有脈體「張力」或「彈性」低下的指感特徵。
緩脈應與遲脈相鑒別。《脈經》唯恐後人將遲脈與緩脈相混,其序言特別作了說
明:「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這是提示後人,對「緩脈」與「遲脈」,必須嚴格區
別。否則,就會誤診誤治,甚至造成嚴重後果。二者的根本區別是:遲脈診察至數變化
,緩脈診察脈體「舒緩」或「緩縱」的程度。絕不能混淆。
緊脈應與弦脈相鑒別。其區別是:弦脈只是脈體張力增強,按之如弓弦狀。緊脈
則是脈體「緊張」或「拘急」,且有「左右彈人手」或「如切繩狀」的指感特徵。這兩
種脈象同中有異,在脈形和程度上都有一定區別。因此,弦脈有常脈和病脈之分,緊脈
都是病脈。
有的脈書誤解了緩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所以,對緊脈或緩脈的分析有些欠
妥。比如,《診家正眼》說:「緩為胃脈,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其實,這
都是誤解了「緩脈」與「脈來和緩」的概念。實際上,「脈來和緩」才是胃脈。「緩脈
」並不是脈來和緩,這是兩種不能混淆的概念。因此,說緩脈「不主於病」是不對的,
說「取其兼見方可斷證」也是不對的。比如,《傷寒論》第二條說:「太陽病,發熱汗
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便是單賃緩脈辨證的實例。這說明,緩脈不結合兼脈
也可斷證。這說明,《傷寒論》並沒誤解緩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再如,《傷寒論
》第三條說:「太陽病,或以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名為傷寒。」此條與第二條相對應,說明緊脈與緩脈性質正相反。因此,應該澄清對緩
脈的曲解誤說,不能將緩脈認為是正常脈的表現。
7、對長短二脈的辨別和分析
長短二脈的辨別非常簡單。按「持脈輕重法」的操作規範,若寸口脈在寸、尺兩
端過於本位,則為長脈。若寸、尺兩端不及本位,則為短脈。
長脈一般是體質強壯的表現。短脈雖非常脈所期,但並非都是主病的脈象。若矮
人脈短,且無其他不適,可不按病脈論。
一般認為,主病的長脈多屬實證,短脈主病多屬虛證。其實,這是一般規律。比
如短脈,其主病並非皆是虛證,臨診時,因氣鬱、氣滯、氣逆、氣機不暢而脈短者並不
少見。因此,對長短二脈及其主病的辨別和分析,不能只按一般規律,更不能形式化。
8、散脈的辨別和分析
散脈有生理性散脈和病理性散脈之分。生理性散脈是脈體「大」而客觀上表現出
來的「散漫」之象,但脈體圓斂,且無其他不適。病理性散脈的脈形是:脈體不圓斂、
過度散漫或形體過度寬泛,甚至脈管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生理性散脈和病理性
散脈的主要區別是程度不同。因此,散脈的辨別和分析主要是根據散脈的程度。
近代以來,散脈的應用越來越少。究其原因,是近代脈書沒理解散脈的脈形規範
和實際意義。因此,近代脈書對散脈及其主病的分析確有欠妥之處。
在近代脈書中,散脈是「浮散無根」之脈。這實際只是散脈的一種程度,只能見
於危重病證。其實,散脈並不都是這種程度。作為常用脈象之一的散脈,並不以「浮散
無根」為必備條件,也不是只能見於危重病證。它既可以是病脈,也可以是常脈,有時
還是疾病向愈的佳象。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心脈搏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
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
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
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
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痺。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
當病足()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
病少血,至今不復也。」所謂軟而散,即散脈的脈形。顯然,其主病有輕有重,還可以
是疾病向愈的表現。所謂「消環自已」,即疾病向愈。這說明,不能將散脈認為是只見
於危重病的脈象。
9、芤脈的辨別和分析
芤脈是一種特殊脈形。它綜合了「浮、大、軟、中央空、兩邊實」等多種構成條
件,以「中央空、軟,兩邊實」為基本特徵。其實質,是大量耗傷津血,脈管血量不足
,脈管收縮與失血量不協調的脈形變化。因此,在診療實踐中,芤脈的出現率不高,往
往是一過性的脈象。若慢性病見芤脈,說明自身調節功能極差。
脈診發展史表明,歷代醫家都以「中央空、兩邊實」為芤脈的基本特徵,基本上
沒爭議。因此,對芤脈的辨別和分析比較一致。比如,失血者出現芤脈,表明血管收縮
與失血量不協調。失血量過大,血管「空」,血管應隨之而收縮,若機體失血性調節功
能較好,則血管收縮與出血量相適應。若遲遲不見適應性的血管收縮,表明失血性調節
機能已差。這是古代醫家對脈象反映機體機能狀態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這種分析方法
在診療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診療實踐中,應該特別重視根據脈象變化分析機
體機能狀態,這是脈診切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之一。
10、虛實二脈的辨別和分析
虛實二脈以脈體「大」為前提。這兩種脈象的實際意義,是在脈體「大」的基礎
上辨別虛實。若脈體不「大」,則不具備虛脈和實脈的構成條件。
一般認為,脈體「大」主實,脈體「細」主虛。其實,這是一般規律。脈體「大
」並不都主實,必須進一步辨別和分析。虛實二脈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其辨別方法是:
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若兼「遲、空、軟」等條件,則是虛脈,主虛證。若「大而長
」兼有「微強」的表現,則是實脈,主實證。
診療實踐中所能診觸及的脈體,除正常脈外,不外乎洪、細兩類。「洪」代表大
於正常的一類,「細」代表小於正常的一類。因此,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辨別虛實,
是一個非常重要方面。古代醫家將虛實二脈進行改革,並列為常用脈象,其目的,即在
於此。脈診的發展史可以說明這一點。
由於虛實二脈是相兼脈,其性質非常明確,所以,對虛實二脈主病性質的分析比
較簡單,凡虛脈都屬虛證,凡實脈都屬實證。
11、微、濡、弱三種脈象的辨別和分析
微、濡、弱三種脈象,以脈體「細而軟」為前提。其中,微脈不兼其他條件。濡
脈兼「浮」。弱脈兼「沉」。這三種脈象同中有異,應予辨別。若非「細而軟」的脈體
,則不具備形成這三種脈象的基本條件。
由於近代脈書誤解了微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誤認為微脈只能見於危重病。
所以,影響了以上三種脈象的辨別和分析。其實,從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看,微脈有可
容許的變化範圍,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因此,微脈並不都是見於危重病的脈象。濡脈和
弱脈,都含微脈的構成條件,即脈體「細而軟」。在脈體「細而軟」的基礎上,若兼「
浮」,是濡脈;若兼「沉」,是弱脈。這說明,這三種脈象都不是只見於危重病。因此
,對這三種脈象及其所主病證的分析,應以實際表現時的程度為依據,不可一概而論。
但總的說,這三種脈象反映患者的體質條件較差,氣血不足,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證。
12、動脈的辨別和分析
對動脈的辨別,一般是按古文獻記載的脈形「對號入座」,對得上就是動脈,對
不上就不是動脈。這種辨別方法太機械、太死板。結果是,很少有人見過動脈。其原因
,是沒弄清動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
由於脈診經典文獻難理解,動脈的實際意義被埋沒了。以《傷寒雜病論》和《脈
經》等經典文獻的記載為依據,可以將動脈的實際意義再挖掘出來。現已證實,動脈是
非竇性心律的脈形。所以,對動脈的辨別,應該結合非竇性心律脈形的特點,不必按古
文獻記載的脈形「對號入座」,其辨別方法可靈活掌握。如《脈經》說:「動脈,見於
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動搖。」《脈經》又說:「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
不齊,從寸口至關,從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這說明,古代醫家也
不是按一種方法辨別動脈。只要明確了動脈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辨別動脈並不難,臨
床並不少見。
對動脈主病的分析,必須結合動脈的實質,若只按脈形進行分析,往往離題太遠
。
13、結脈的辨別和分析
結脈的辨別方法很簡單,凡脈有「間歇」即是結脈。需要說明的是,若脈「數」
而時有「間歇」,為促脈。這是從「結脈」分化出的一種脈象,因其另有診斷意義而被
確定專用脈名。因此,可將結脈和促脈區別開。
結脈主要反映心律失常,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竇性停搏。促脈除反映心律失常外,
可以反映病證的寒熱屬性出現轉機,對辨別「厥」證寒熱具有重要意義。對結促二脈及
其所主病證的分析,既要考慮心律失常,還要體現中醫的特色理論。這是因為,中醫對
心律失常的脈象變化有獨特的認識方法。比如,促脈是在數脈的基礎上出現一止,但中
醫認為,這是「陽盛及陰」或「熱極傷陰」的病理機轉。這是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認識。
14、辨別和分析脈的更代
代脈反映脈的更代,對辨別脈象變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的發展轉歸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近代脈書誤解了代脈的實際意義,誤將代脈認為是「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
久復來」的脈象,因此,有些脈書對代脈及其主病的辨別和分析已離題太遠。
以脈診的經典文獻為依據,可以將代脈的實際意義再挖掘出來。現已證實:代脈
主要反映脈的更代,這是對脈象進行診察和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按脈象隨「四
時」變化的規律,春季之脈應顯弦象。若春季其脈不弦,說明脈的更代不正常,這對分
析脈象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義。按這種方法,可以辨別一年四季的脈象是否與「四時」
相應,是否主病。並且,可以按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進行綜合分析,以辨明脈象與病症
的內在聯繫。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脈應顯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脈不滑而澀,說明脈
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養。這些實例說明,辨別和分析脈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
意義。因此,不能將代脈認為是脈有間歇的脈象,那就違背了代脈的實際意義。
15、辨別和分析脈象的變化和轉變
在疾病過程中,脈象發生變化或轉變,由一種脈象轉變為另一種脈象,古代醫家
稱其為「革脈」。脈的更代有一定規律,在疾病過程中脈象的變化和轉變也有一定規律
,代脈和革脈分別按這兩方面的規律對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這是革脈和代脈的區別。
古代醫家診脈,既診察脈的更代,又診察疾病過程中脈象的變化和轉變是否符合規律,
這對分析病理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驗越豐富,這兩種脈象的重要意義越明顯。
但是,由於《脈經》的表達方法很難理解,這兩種脈象的實際意義都被埋沒了。
據考證,近代脈書由於埋沒了代脈和革脈的實際意義,使現在的診脈方法失去了
原來的靈活性。並且,對脈診充分發揮診斷作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現在的
診脈方法,若與經典文獻記載的診脈方法比較而言,確顯遜色。
從脈診經典文獻的記載看,古代醫家開創的診脈方法,不僅非常實用,而且機動
靈活,但是,從《脈經》以後,脈診發生了變化,失去了原來的靈活性和機動性。現在
發現,其主要原因,是脈診經典文獻的表達方法難理解,一些脈名的實際意義被埋沒了
,脈診的實用技術沒全部傳下來。其中,革脈和代脈,都不是專指脈的某一種形態,而
是代表對脈象變化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兩種重要方法。代脈是按生理性的脈象變化規律進
行辨別和分析,革脈是按病理性的脈象變化規律進行辨別和分析。因此,這兩種脈象的
臨床應用最靈活,最機動,既可用於診察脈象是否主病,又可用於分析脈象與病症之間
的內在聯繫,還可用於診斷疾病的發展變化和預後轉歸。比如,《脈經》說:「三部脈
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毫無疑問,這是專指疾病過程中脈象的變化和轉變。
意思是說,若卒病其脈即發生變化和轉變,表明機體適應能力或調節機能尚可,此為脈
有生機的表現,故曰「卒病得之生」。若病的時間很久其脈才發生變化和轉變,表明機
體適應能力或調節機能很差,此為脈無生機的表現,故曰「長病得之死」。再如,失血
量過多的患者,其脈當沉細,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的。若不轉變為沉細脈,則不符合規律
,表明失血性調節機能太差,是脈無生機的表現。如扁鵲說:「病若吐血復衄者,脈當
得沉細,而反浮大牢者死。」所謂「牢」,與「革」正相反,指脈象不發生變化和轉變
。扁鵲的意思是說,反覆失血的患者,其脈當變為沉細,若浮大之脈不變為沉細脈,表
明失血性調節機能太差,故主死。所謂「浮大牢」,是浮大脈不發生變化或轉變,而不
是浮大脈與牢脈相兼。從脈診經典文獻對革脈和牢脈的記載來看,若脈象隨疾病的發展
規律而發生相應變化或轉變,則為革脈。若不發生相應的變化或轉變,則為牢脈。這說
明,在診療實踐中,按疾病發展規律診察脈象的變化和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並且
,疾病的發展有一定規律,脈象的變化必然有一定規律,若脈象變化不符合疾病的發展
規律,則需進一步辨別和分析。這對臨床辨證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絕不可忽視。
以上說明,古代醫家篩選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有一定針對性
,其診斷意義都很重要。但是,由於二十六種脈象被埋沒或被誤解了一部分,影響了對
脈象的辨別方法,同時也影響了對脈象及其主病的分析。因此,應該根據二十六種常用
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掌握每一種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方法,這是對複雜脈象進行
辨別和分析的基礎。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 Apr 08 Tue 2014 08:51
婦人脈診探究-連建偉教授脈診經驗總結[轉載]
連建偉教授脈診經驗總結
連建偉,教授,國家級名中醫,博士生導師。18歲即開始行 醫,師從諸多名醫。
1978年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王綿之、岳美中等多位名師,精研
《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歷代方書,著述頗豐。臨床以內科雜病和婦科病為主。
治病強調脈症合參,知常達變。本文主要記載了連建偉教授婦人脈診的臨床經驗體會。
他認為婦人脈診亦遵循脈診的一般原則,但因婦人有經、帶、胎、產等特有的生理變化
和疾病,脈象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本文從月經脈、帶下脈、妊娠脈、臨產脈、產後脈、
男女胎識別法等方面對其進行了深入探討,冀能發現婦人脈診的一般規律,以饗同道。
婦人脈診亦遵循脈診的一般原則,但因婦人有經、帶、胎、產等特有的生理變化
和疾病,脈象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千金翼方》日:「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男
左大為順,女右大為順。」丹溪亦云:「男子病,右脈充於左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
治,女子病,左脈充於右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四診抉微》載:「按診者,
診男先診左,診女先診右。非男女經脈有別也,從其陰陽,以察其盛衰也。」吾師亦認
為,一般婦人脈較男子略濡弱,而且右脈大於左脈,診脈時順序以先右後左為宜。
1、月經脈
女子左關尺脈,忽洪大於右手,見心煩乳脹,口不苦,身不熱,腹不脹,是月經
將至的表現;經血來潮,脈象轉緩。
月經先期、經血過多,脈來洪大或滑數,此為沖任有熱,可用四物湯加黃芩、石
膏等以清沖任之熱;經水先期、經血少,脈來細數,多為腎中火旺而陰水虧也,可擬知
柏地黃丸加減;月經先期,量多色淡,神疲,懶言,脈細弱,此為脾虛不固,可用聖愈
湯加減;月經後期,經血過少,脈來沉細而弱,為陽虛內寒而致,可用大營煎加減;月
經先後無定期,脈弦,此為肝氣鬱結也,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
痛經一證,臨床所見,虛少而實多,實證多為氣滯、血瘀所致,虛證多為氣血虛
弱所致。行經時少腹脹痛,脈弦者,此為肝氣鬱結也,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治
之。而血瘀一證,又有屬寒屬熱之不同。大凡寒凝血脈者,經行多後期,少腹冷痛,經
水中有紫黯色瘀塊,脈來沉遲或澀,可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湯調治;瘀熱痛經,常見經行
前期,少腹疼痛拒按,經水中有紫紅色瘀塊,脈來實大而數,吾師以自制之二丹桃紅四
物湯(桃紅四物湯加丹皮、丹參)治之。
婦人閉經有虛實之分,脈來細澀,或細弱,或尺脈微,多為沖任虛虧、精血不足
的虛閉證,可用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脈來弦澀,多為邪氣阻滯之實閉證,可用桃
紅四物湯或下瘀血湯等加減治療。
血崩不止,脈多見芤,可用獨參湯以救之;漏下不止,量多色淡,脈來細弱,可
用歸脾湯或聖愈湯之屬治之;漏下不止,五心煩熱,脈來細數,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治
療。
2、帶下脈
帶下病一證,吾師多遵傅青主。帶下色白,清稀如涕,脈緩或濡弱,多為脾虛肝
郁,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所致,可擬完帶湯加減;若帶下色黃,宛如濃茶,脈來滑數,
多為濕熱下注,損傷沖任所致,可以易黃湯治之;帶下色青,稠粘不斷,其氣腥臭,脈
來弦滑而數,多為肝郁濕熱所致,可用加減逍遙散治之;帶下色紅,似血非血,煩躁易
怒,脈左關弦數,右關稍緩,此為肝郁化火,橫克脾土,濕熱下注,與血俱下,可與清
肝止淋湯治療;帶下色黑,氣腥,伴有腹中疼痛,小便赤澀,煩熱,喜冷飲,脈來洪大
,此為胃火太旺,與命門、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煎熬所致,可用利火湯治之。
3、妊 娠脈
已婚婦人平素月經正常,婚後停經二三月,脈來滑數沖和,左寸動甚,伴有嗜酸
或者嘔吐等表現,為受孕懷胎之候。
《素問?平人氣象論》「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仲景云:「婦人脈滑數而
經斷者為有孕。」《脈經》亦云:「三部脈浮沉正等,按之無絕者,有妊也。」
妊娠脈須與閉經脈相鑒別:妊娠脈必滑數沖和,而閉經虛證多為精血不足而脈細
弱,可予十全大補湯治之;實證或因痰濕阻滯、沖任不利所致,其脈雖滑,但多兼弦,
可用溫膽湯或導痰湯加減治療;或因瘀血阻滯,其脈多澀,可用桃紅四物湯或溫經湯或
少腹逐瘀湯治之。
4、臨產脈
《諸病源候論》日:「孕婦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脈經》
:「婦人懷妊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但離經者,不病也。」《醫
存》云:「婦人兩中指頂節之兩旁,非正產時則無脈,不可臨盆。若此處脈跳,腹連腰
痛,一陣緊一陣,二目亂出金花,乃正產時也。」吾師深以為是。
5、產後脈
婦人產後氣血虧虛,故脈象多為虛緩平和。四診抉微》云:「新產之脈,沉細緩
為吉,實大弦牢,其凶可明。」脈細弱伴乳汁不足,為氣血虛弱之候,可用八珍湯或十
全大補湯治之;脈弦而見乳汁量少,多屬肝氣鬱結,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治療;脈
弦緊伴腹痛,惡露不下,多為寒凝氣滯,可予生化湯嘗之。
6、男女胎識別法
如何識別孕男孕女,古代醫籍有諸多記載。《脈經》云:「婦人,妊娠四月,欲
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為生二子。」又「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
。左右手俱沉實,為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為生二女。」又云:「尺脈左偏大為男,
右偏大為女。」《四診抉微》記載:「妊娠,其脈三部俱滑大而疾,在左則男,在右則
女。」吾師以為,一般而言,左脈滑數甚則為男,右脈滑數甚則為女,但臨證時切勿將
診斷結果告訴求診者。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 Mar 18 Tue 2014 22:10
陳瑞春先生談如何臨證 「轉載」
陳瑞春先生談如何臨證
陳瑞春(1936-2008),江西銅鼓人,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
導師。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學會委員,仲景學說研究會理事,全國中醫內科疑難
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江西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西中醫藥》雜誌常務編委,
江西中醫藥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
自幼隨父習醫,早歲參加聯合診所涉足醫壇,矢志岐黃。1958年考入江西中醫學院,畢
業後留校任教,1976年參加衛生部委託中醫研究院主辦的全國中醫研究班,1980年以後
任傷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任附屬醫院業務副院長,1989年改任第一副院長主
持工作,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Feb 20 Thu 2014 09:48
程門雪用藥經驗述要
江西省波陽縣中醫院 朱炳林
程門雪先生,字九如,江西省婺源縣人。近代著名中醫學家,曾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
著有《金匱篇解》,《程門雪醫案》等。他治學嚴謹,學問淵博,辨証獨具慧眼,用藥
絲絲入扣。現就其用藥經驗論述如下。
程氏早年即以善治溫熱、傷寒而飲譽滬上。其用藥特點,誠如裘沛然先生所云“擅用輕
揚或淡滲法,用藥靈動” (“燈光雪影細論醫--懷念程門雪先生” ),何時希先生亦
指出,程氏的主要成就,是對“輕以去實法”的獨特之見 (“學貫古今藝擅眾妙--憶
當代名醫程門雪” )。僅就《程門雪醫案》看,其輕靈的用藥法頗資借鑒。
柴胡,葛根,豆卷,薄荷同用:四藥皆為輕清之品,其中柴胡主升散,為傷寒發汗解表
要藥,葛根、豆卷,薄荷亦清解衷邪之品。四藥合和,有解肌達邪之利,無發汗傷津之
弊,亦不致涼遏冰伏邪氣,無論風寒風熱,挾暑挾濕,均可運用。
黑山梔,豆豉同用:梔子豉湯為張仲景治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濃之証,古方中也多以山
梔為熱藥之向導。程氏仿此法,常用于春溫、風溫、濕溫或陰虛感冒,既有表邪,內又
有濕熱者,用此輕清升散,清熱除煩。有汗則用清水豆卷,亦常配枳殼 (或枳實 )理氣
寬中。
藿香、佩蘭、荷葉,荷梗、青蒿同用:五味藥皆為輕清芬香之品,可透風於熱外,
解濕熱鬱表之証,且又醒脾快胃,通利三焦,用於暑濕之証甚合。
杏仁,厚朴、茯苓同用:杏仁辛苦而溫,宣肺利氣,氣化則濕亦易化,厚朴苦辛而溫,
長于泄結散滿,理氣燥濕,茯苓甘淡而平,可淡滲利濕,從下分消。三藥同用,治濕遏
衛氣、三焦不利之証。
桔梗、枳殼、茯苓同用:程氏以此為小型杏蘇散。杏蘇散的命意是苦溫與辛甘合用,旨
在發表宣化。此三味乃苦辛甘淡合和,重在調暢氣機。二者皆著眼于肺氣,言期小型杏
蘇散也相宜,濕溫邪在衛氣,或外感初起夾痰濕者宜之。
橘紅、半夏、枳實、竹茹同用:溫病多因病邪既不外解,又不內傳,流連三焦,使三焦
氣化失司、津液停蓄,釀成痰飲。或因熱邪煎熬津液成痰濁。熱與痰飲相結,更加纏綿
難解,所以葉天士主張分消,上下之勢,當取“溫膽湯之走泄”。程氏此四藥同用,實
繼承葉天士學說,取法《千金》溫膽湯,達到和胃降逆、清化痰熱、疏利三焦之目的。
杏仁,蔻仁、苡仁,滑石同用;濕溫病雖有上中下三焦之分,治法有芳香化濁、苦溫燥
濕、淡滲利濕之別,但開上、宣中、滲下常常是配合使用。如里濕蘊熱的,更宜重在滲
濕于熱下,所以程氏取三仁湯法,宣通氣滯,分消走泄也。
黃連配半夏,黃連配生薑或乾薑、黃連配蘇葉,山梔配橘虹、山梔配生薑,黃芩配半夏
:此為苦辛合化、宣降濕熱法。辛能發散,開鬱通結,苦能燥濕,寒能清熱。二藥一冷
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投,陰陽相濟,有相輔之功,無偏勝之害,使濕熱
兩分,不致膠固難化。
花露的使用:程氏以白荷花露、枇杷葉露代水煎藥,治鄭某暑厥;以枇杷葉露沖服,治
陳某春溫重症,以薔薇花露合香稻葉露治張某濕溫,均得良效。溫熱之邪最易傷陰劫液
,治療溫病,一要保存津液,所謂“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二要顧護胃氣,
“先安未受邪之地”。花露之品就有這兩方面的長處,如白荷花露能清涼解熱,止渴生
津,薔薇花露能清暑解熱,芳香健胃;香稻葉健脾醒胃,養中氣,清餘熱,尤其是枇杷
葉露,上可潤心肺,中可安冒氣,下可養肝腎。《重慶堂隨筆》指出:“凡風溫、濕熱
、暑、燥,邪在肺者,皆可以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
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氣而廓中州。”
在程氏治雜病的醫案中,則下列一些獨具匠心的配伍經驗,懂得臨床借鑒。
白芍配浮小麥:用于陰虛發熱。白芍微苦而酸,苦能補陰,酸能收斂,有益陰養血、退
熱祛煩、滋潤肝脾之功,配治骨蒸勞熱之浮小麥,相輔而相成。
細辛配五味子及乾薑配五味子:此為辛散酸收法,用于咳喘証。細辛,乾薑溫中蠲飲,
散寒降逆,五味子收逆氣而安肺氣,二藥一辛一酸,一散一收,一開-合,使之內外協
濟,相反而相就。欲溫化痰飲,程氏取乾薑和五味子同搗,效果頗佳。
肉桂配片薑黃:用于寒凝中脘心腹冷痛者。肉桂乃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品,善去痼冷
沉寒,片薑黃乃溫經止痛破直行氣之藥,善治心腹痞滿脹痛,二藥合和,溫中止痛之功
更著。
黃連配阿膠:治心腎不交、陰虛陽擾之不寐。黃連味苦為瀉心火之藥,阿膠味甘乃滋陰
補血之品,陽有餘以苦除之,陰不足以甘補之。但苦昧藥易從燥化,程氏囑咐黃連用量
宜小,用水,鹽水或蜜水炒,便無此弊。
茯神 (或朱茯苓 )配遠志、棗仁:用于心肝血虛神失所養之不寐。棗仁味甘質潤生心血
面養肝血,為養心安神之要藥,茯神,遠志均為寧心安神之佳品,三味和合,相得益彰
。考酸棗仁湯是棗仁配以川芎,程氏嫌川芎過于升散,不如遠志交通心腎,解郁開結,
雖辛而不猛,誠如張錫純所言:“乃和平純粹之品”,真經驗之談也。
白芍配木香,吳萸、黃連:這種配伍含戊己丸、香連丸、左金丸三方,可治胃痛,腹痛
,脅痛。吳萸辛溫暖脾,開鬱化滯,其性辛苦而燃,燥則易傷陰,陰傷則肝愈橫,但配
白芍則此弊可防,白芍乃養血柔肝、緩中止痛之藥,既可益脾陰面攝納至陰耗散之氣,
又能借陰液以和柔剛木桀驁之威。吳萸配黃連,重在苦寒瀉火,因佐吳萸之辛開則肝得
疏泄,胃獲和降。再配木香行氣和脾,能清化濕熱,濕熱一化則腸胃自安。
生地配仙靈脾:治腎陰陽兩虛的腰酸腰痛,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葉天士主張于血肉有情
之品,常投龜、鹿二仙以陰陽同補。程氏取生地與仙靈脾也是陰陽兩補之意,此二藥均
補腎,一為益陰之上品,一為壯腎陽之要藥。因龜、鹿價貴,程氏經驗更宜推廣。
丁香配蛇含石,肉果或配蛇含石,赤石脂、禹餘糧:治泄瀉久下止。泄瀉久不止,如因
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丁香配肉果可溫暖脾胃,化食行滯,肉果配蛇含石既散下焦虛寒
之氣,又可固澀大腸,使之溫而能澀。丁香與固澀的蛇含石,赤石脂、禹餘糧同用,對
脾瀉或腎瀉久不止者均有一定療效。
刀豆殼配枇杷葉 (炒香 ):用于產後肺胃之氣失降之呃逆。刀豆殼乃甘乎之晶,枇杷葉
香而不燥,合而用之,可平沖上之逆氣,安和胃氣,胃氣安則反胃止,呃逆停。
較之丁香、柿蒂溫中祛寒,又多一治法,且
不限于產後也。
鹿角霜配小茴 (鹽水炒 ),山甲 (炙 ):
用于督,帶脈和臂經虛寒及氣血痹阻所引起的腰痛。鹿角霜咸溫,能溫補督脈,壯腎助
陽,添精益血,配小茴旺助沮腎散寒之力,又可理氣開胃,二藥同用,相得益彰。腎經
虛寒,陽氣虧乏,鼓動無力,則血液運行不暢,痹阻為患,在溫腎藥中,配以搜風通經
活絡之穿山甲,使關竅透達,經絡貫徹,臟腑宣通,血撬血痹化開,是腎損挾瘀的上佳
治法。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 Jan 21 Tue 2014 20:51
十年買書讀書路 「轉載」
十年買書讀書路
記得浙江中醫學院畢業實習時,有幸跟隨張老師。當時就被張老師的臨証
水平所折服,更為張老師的人品所感動,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張老師的入室弟
子。機緣巧合,杭州市衛生局開展了為期三年的中醫師承教育,我終於如願以
償。記得2000年剛實習時,張老師就告訴我,當今社會為寒涼所傷最甚,陽
氣虧損是眾多疾病發生之根本,那時張老師就擅長用溫熱藥治療疑難病症,持
“寒邪非溫不散,水飲非溫不走,痰濕非溫不化,疼痛非溫不止,瘀滯非溫不
通,氣滯非溫不暢,食積非溫不消,虛寒非溫不補”的學術主張。同時又強調
不可太過偏執,任何好的方法都應該兼收並蓄。那個時候問張老師最多的問題
- Jan 05 Sun 2014 23:20
學用經方兩大關 李可 「轉載」
我虛度81歲,(1930—— )一生學做中醫55年,經歷了無數困苦魔難,闖過五大關(
明理關、醫德關、臨症關、劑量關、毒藥關)。現在蓋棺定論,不過勉強及格而已。
現在扼要敘述一下我闖最後兩關的經歷,或許對青年一代有點借鑒作用。
一、劑量關
醫界共識:劑量問題是經方不傳之秘。劑量,是方藥治病的核心一環,猶如將軍的刀劍
。
自81年東漢度量衡器?——大司農銅權——出土,證實了漢代一兩等於現代15.625克,一
- Dec 07 Sat 2013 21:03
憂鬱症之孫文垣醫案
孫文垣醫案 <篇名>表嫂孀居二十年右癱不能舉動神情恍惚亂言多悲泣 表嫂孀居二十年矣,右癱不能舉動,不出門者三年,今則神情恍惚,口亂言,常悲泣。 詰其故,答曰︰自亦不知為何故也。 |
- Oct 01 Tue 2013 20:59
葉橘泉先生的一句話[轉載]
葉橘泉先生的一句話
葉橘泉(1896-1989),是上個世紀著名的經方家,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學部
委員。他說:「不知何時開始,何人作俑,我們現代的中醫臨床診治,不大注意繼承先
賢傳統經驗的方劑,大都習慣於自由處方,隨心所欲,加減藥味,方無定型,而且沒有
方名,只寫某某法。這樣做,即使治好了病,也無法總結,既不利於推廣經驗,更不利
於傳授後學。」他這段話好像是對今天的中醫人說的。當今許多中醫,特別是名醫專家
們似乎更喜歡講治法而不喜歡講方,講方也多講後世方或經驗方自擬方,似乎只講方就
不能顯示學問的深邃,講方證就不能體現思路之靈活,如此這般,蔚然成風,中醫的學
術發展步履維艱也在情理之中了。雖然葉橘泉先生有此言在先,但在積重難返的我國中
- Jul 07 Sun 2013 16:13
上黨人參消失之謎 [轉載」
上黨人參消失之謎
文/一葉輕舟
長治,古稱上黨,「居太行之巔,地勢最高,與天為黨。」秦時置上黨郡,北周宣
政元年置潞州,明嘉靖八年改稱潞安府。新中國成立後改設晉東南地區和長治市,由山
西省直轄。中藥材「黨參」因原產地在上黨而得名。事實上,上黨不僅是黨參的故鄉,
還是名貴藥材「人參」的故鄉,只是人參在上黨人的視線中已經消失了500年左右。那麼
,上黨人參是怎樣消失的呢?就讓我們從古詩詞開始來認識它吧。
得真英自紫團
- Jun 24 Mon 2013 17:12
中醫師承要潛心侍診方得真諦 [轉載]
中醫師承要潛心侍診方得真諦 [轉載]
2013年06月20日
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6月8日是全國名老中醫李壽山去世後的「頭七」,作為最小的弟子,遼寧錦州的青
年中醫師張雷仍處在對老師的哀悼和思念中。當年,他大學畢業,認為要成為一個好中
醫,僅靠學校所學遠遠不夠,必須拜名師,跟隨臨床侍診,才能在醫術上快速提高。於
是他下北京、赴大連,先後跟隨郭志強、李壽山等名醫學習。「跟師名醫,不僅能提高
- Jun 07 Fri 2013 10:17
為什麼「順丁烯二酸」的解毒不宜喝「甘草水」
為什麼「順丁烯二酸」的解毒不宜喝「甘草水」
前一陣子有中醫師提出「順丁烯二酸」的解毒可以喝「甘草水」,
我覺得檢討藥理作用,這是不適宜的,解釋一下。
■ 順丁烯二酸的毒性
根據科學文獻資料指出,順丁烯二酸的急毒性低,對人類不具有生殖發育、基因等毒性
,亦無致癌性。依美國環保署 (EPA) 研究報告顯示,對於敏感族群嬰兒及小孩也無須
- Jun 06 Thu 2013 09:06
冒風輕証不慎口食轉重-時病論醫案
這個故事是說,有位孫先生,感冒來看診,醫師開一般微辛輕解法加杏仁、象貝
,不但沒效反而更嚴重流鼻血,原來是昨天晚上吃燒酒雞,使得病情加重。
所以說,這種白目者不只是現代,古代也是有的。
所以學中醫一定要讀醫案
冒風輕証不慎口食轉重 城西孫某,感冒風邪,豐用微辛輕解法加杏仁、象貝治之。 服二劑,複來趕請,謂方藥無靈,病忽益劇, 息賁胸閉,鼻衄如泉。 即往診之,寸脈皆大,沉按滑數而來。 豐曰︰此風痰壅閉于肺,化火劫絡之証也。 方中並無補劑,何得加閉?又無熱藥,何得動衄? |
- May 08 Wed 2013 23:33
笑談中醫七大門派 「轉載」
笑談中醫七大門派 「轉載」
金庸筆下,僅僅一個江湖武林就分出了少林派、武當派、峨眉派、崑崙派、崆峒派、明
教、日月神教、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丐幫、五毒教、華山派等等。
確實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所以很多行業都分出了門派,中醫也不例外。
簡單說,比如四川相對陰雨多,較為潮濕,所以當地人多喜辣食,而醫生也一樣要開
一些辛辣芳香祛濕的藥品來化解自然界多餘的濕氣;東北則天寒地凍,至少以前是這樣
,所以東北人為了保護身體,只能是睡火炕、喝高度酒,得的病也更多的是因為寒冷而
導致的風濕、咳喘、胃病、心臟病等,所以醫生必須要在藥裡加入溫熱驅寒的藥物來克
服多餘的寒氣來治療。一樣的原理,在中醫的圈子裡根據地區緯度和經度的不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