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弼臣教授用「角藥」治療肺系疾病經驗

 

中醫兒科雜誌》> 2010年1月6卷1期 
作者:楊蕾,陳自佳    作者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北京100078 


【摘要】  總結了劉弼臣常用於治療肺系疾病的八組「角藥」的主治、功效、臨床運用
以及運用角藥的特點。 

【關鍵詞】  劉弼臣;角藥;肺系疾病

          臨床上將常用的、相對固定的兩味藥物的配伍形式,稱為「藥對」,這是中藥
配伍的最常用的形式,而三味藥一組的配伍也是很常見的,並且源遠流長,能夠彌補「藥
對」所不能滿足的臨床病症,有人將此種配伍形式稱之為「角藥」,並認為它的組方意
義遠比「藥對」廣泛深厚[1]。劉弼臣教授為享譽全國的兒科專家,從事臨床工作60餘載
,經驗豐富,常善用「角藥」來治療兒科各種疾病,療效顯著。我們曾有幸隨劉老侍診
抄方,並整理其臨診病歷千餘份,收益甚多。現將劉老運用「角藥」治療肺系疾病的經
驗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1  作為主藥部分之「角藥」

  1.1  辛夷、蒼耳子、板藍根
    
  辛夷辛、溫,入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之功。蒼耳子辛、苦、溫,有毒,
入肺、肝經,《本草備要》載其「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
治頭痛,目暗,齒痛,鼻淵,去刺」。板藍根味苦,性寒,歸心、腎經,為清熱解毒、
涼血利咽之品,《本草便讀》言其「清熱解毒,辟疫,殺蟲」。
    
  劉老認為辛夷、蒼耳子皆辛散性溫,能入肺經,善散肺經風邪而通竅;板藍根清熱
解毒利咽喉,能祛邪護肺安內宅。三藥相配既能疏散風熱、通鼻竅,又能內解熱毒,清
熱利咽。同時劉老認為小兒「肺常不足」,不耐寒熱,易為外邪所侵,而鼻咽為肺之門戶,
往往同時受邪,表現為鼻塞鼻癢、咳嗽咳痰、咽痛咽乾等。對此劉老常以辛夷、蒼耳子
、板藍根作為主藥,與玄參、山豆根、牛蒡子、大青葉等同用,共奏疏風透邪、清熱解
毒、利咽通竅、防邪傳變之效。此法也是劉老「精於五臟證治,突出從肺論治」思想的
具體體現。

  1.2  生黃耆、白朮、防風
    
  此三味藥的配伍取自《世醫得效方》中的「玉屏風散」,黃耆味甘微溫,歸脾、肺
經,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的作用,為補氣升陽的要藥;防風
辛甘微溫,性浮升散,善行全身,白朮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氣健脾、燥
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本經》稱其可「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
,消食」。
    
  劉老認為小兒肺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小兒易受外邪侵襲,常常前邪未去又添新
邪,黃耆能補肺氣、益衛氣、固表止汗,配伍白朮健脾以資氣血之源,佐以防風走表而
祛風邪。三藥合用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實衛而御外邪,使玄府閉合有度。故臨床常
作為主藥治療表虛衛陽不固的自汗及易受外邪、反覆感冒的患兒。

  1.3  南沙參、桑白皮、地骨皮
    
  南沙參甘潤而微寒,能補肺陰、潤肺燥、清肺熱,兼有補脾肺之氣,清肺生津,補
氣化痰。桑白皮性味甘寒,歸肺經。《本草綱目》曰:「桑白皮長於利小水,乃實則瀉
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故桑白皮具有瀉肺平喘、利尿消腫之功。
地骨皮甘、寒,入肺、肝、腎經,能直入陰分,瀉肺中伏火,並退虛熱,王好古稱其「
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 
    
  此三味藥的配伍是由瀉白散變化而來,劉老認為桑白皮專入肺經,清瀉肺熱,平喘
止咳;地骨皮甘寒入肺,清降肺中伏火,對於陰虛有熱者尤宜,兩藥相合,清瀉肺熱,
以使金清氣肅;用南沙參代替原方中的甘草、粳米,在於增強方藥的養陰清肺之力。三
藥相配清中有潤、瀉中有補,既可清瀉肺中伏火以消鬱熱治其標,又能滋陰潤肺治其本
,對小兒「稚陰」之體起到標本兼顧的功效。臨床中常用於咳嗽時間較長、痰多、痰不
易咯出、舌紅苔黃等病症的患兒。

  1.4  葶藶子、紫蘇子、萊菔子
    
  葶藶子入肺、膀胱經,《藥性論》記載其功效能「療肺壅上氣咳嗽,止喘促,除胸
中痰飲」。紫蘇子味辛,性溫,無毒,歸肺、大腸經。《本經逢源》載其:「性能下氣
,故胸膈不利者宜之……為除喘定嗽、消痰順氣之良劑。」故紫蘇子善降氣消痰、止咳
平喘,並有潤腸通便之功,利於腸中痰濁下降而利肺氣;萊菔子味辛行散,即可消食導
滯,又能降氣祛痰、止咳平喘。
    
  此三味藥的配伍是由三子養親湯變化而來,劉老用葶藶子代替原方中的白芥子,意
在取葶藶子苦降辛散,性寒清熱,專瀉肺中水飲及痰火而平喘止咳,以增強瀉肺平喘之
力。三藥相配,瀉肺平喘,降氣消痰,同時兼顧健脾消食。臨床上症見咳嗽、氣喘、痰
多、納差時,劉老常用葶藶子3 g、紫蘇子5 g、萊菔子10 g作為主藥,以瀉肺平喘、化
痰止咳。

  2  作為次藥部分之「角藥」

  2.1  前胡、杏仁、桔梗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辛能宣肺散風,苦能降氣祛痰,性寒能清熱。具有散風清熱
,降氣化痰之功。桔梗辛宣苦降、開宣肺氣、祛痰利氣,同時能利咽、排壅肺之膿痰。
杏仁味苦、微溫,入肺、大腸二經。《本草綱目》稱「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風、降
氣潤燥、消積治傷損藥中用之」。杏仁能「宣」能「降」,且其辛溫能祛肌表之邪,其
味苦能令上逆之氣肅降,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劉老認為前胡可降氣祛痰,桔梗可排痰利咽,兩藥相配止咳祛痰利咽的功效較好。
而桔梗既升且降,以升為主,杏仁辛散苦降,以降為主,二藥配伍,一升一降,升降調
和,祛痰止咳之效甚佳。前胡能疏散風熱,桔梗為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藥
上浮,兩藥相配,使邪從表而解。劉老在臨床上治療痰熱鬱肺,症見咳嗽、痰多伴鼻塞
、咽乾等症時,常化裁杏蘇散來宣肺散邪、止咳化痰以調肺,方中就常用了前胡10 g、
杏仁10 g、桔梗5 g以宣肺化痰。

  2.2  蘆根、竹葉、牛蒡子
    
  《玉楸藥解》言蘆根的功效為:「清降肺胃,消蕩鬱煩,生津止渴,除煩下食,治
噫膈懊儂。」既能清透肺衛氣分實熱,還可生津止渴、除煩、利尿。竹葉甘寒入心經,
長於清心瀉火以除煩,並能清胃生津止渴,兼能利尿。牛蒡子辛散苦洩,寒能清熱,升
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風熱、宣肺祛痰、清熱利咽、透疹。
    
  劉老用這組藥主要取蘆根清肺胃之熱,同時蘆根配竹葉清熱生津、除煩利尿,再加
牛蒡子外散風熱、內解熱毒。臨床症見發熱、咳嗽、有痰、咽紅、咽痛、口乾、口渴,
舌紅、苔黃等,劉老常用止嗽散加鮮蘆根30 g、竹葉10 g、牛蒡子10 g以疏風宣肺、止
咳化痰、清肺生津。

  2.3  枇杷葉、紫菀、百部
    
  枇杷葉性味苦平,入肺、胃經。《本草綱目》曰:「枇杷葉氣薄味厚,陽中之陰。
」具有和胃降逆、降氣止咳之功效,是治療肺逆咳喘的良藥。紫菀性味苦甘,微溫,歸
肺經。《本經》載其「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能溫潤肺氣、開洩肺鬱,具有下
氣化痰之功,為止咳要藥。百部味甘,性微溫,歸肺經。《本草綱目》載:「百部亦天
門冬之類,故皆治肺病殺蟲。但百部氣溫而不寒,寒嗽宜之。」具有潤肺下氣、止咳、
殺蟲功效。
    
  劉老認為枇杷葉苦平洩熱,長於降逆;紫菀功善祛痰止咳,溫而不燥,潤而不膩,
長於開瀉肺鬱、降逆定喘;百部甘潤苦降,微溫不燥。三藥相用,降氣祛痰,止咳潤肺
,化痰中寓潤肺之意,潤肺又不礙祛痰。臨床症見咳嗽陣發、痰多、痰黃、咽紅、舌紅
等時,劉老常用止嗽散或瀉白散等配以枇杷葉15 g、紫菀10 g、百部10 g清熱化痰、潤
肺止咳。

  2.4  紫石英、秦皮、鉤籐
    
  紫石英甘溫,能溫散肺寒、止喘嗽、降逆平喘、溫養腎陽,《藥性論》言其主養肺氣
。據《本草匯言》記載, 鉤籐能祛風化痰。秦皮歸肝、膽、大腸經,《本草綱目》言其「
氣寒, 味苦, 性澀」, 苦寒可清利大腸, 性澀又可防止宣散太過, 有清熱燥濕、平喘止
咳之效[2]。
    
  劉老認為, 小兒肺常不足, 腎常虛, 痰雖源脾駐肺, 與腎陽虛而不能暖土息息相關,
故用紫石英溫養腎陽,以蒸運脾土, 土旺則金生, 無區區於保肺, 有治哮求本之意。秦皮
、紫石英、鉤籐既能溫養肺腎,又能平喘止咳,是劉老推崇的治哮良藥[2],常與金銀花
、烏梅、紫菀、五味子等藥配伍,用於哮喘、咳喘等疾病的治療中。

  3  討論
    
  角藥是臨床中藥配伍中的一種方法,它源自於《內經》「一君二臣,奇之制也」的
基礎理論,始見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3]。劉弼臣教授在選取藥物組成角藥時有以
下幾個特點。(1)運用獨立成方之角藥,此種角藥在從前的經方中就常運用到,如前文中提
到的玉屏風散,常見的還有很多,如四逆湯、小陷胸湯、小承氣湯、茵陳蒿湯[4]等。(
2)由獨立成方之角藥化裁而來,是將原有的藥換用其他藥物,是根據小兒發病特點及生
理病理特點,選取性味歸經主治更有效的藥物來配伍。(3)注重藥物間相互配伍的關係,
首先注重功效間的配伍,功效要能相互配合,不僅強調合用增強某方面的療效,同時也
強調顧護到疾病發生時會出現的兼證;其次注重性味間的配伍,做到升降得宜,宣散得
度;最後是注重劑量間的配伍。從劉老的經驗中看到,合理運用角藥,在臨床中能起到
方便、有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發貴.「角藥」啟微.河南中醫[J].1999,19(2):55.

[2]於作洋.劉弼臣教授治療小兒哮喘的經驗[J].山西中醫,1998,14(2):6.

[3]魏文浩.薑良鐸教授論角藥的理論基礎及配伍特點[J].環球中醫藥,2009,2(2):
137

[4]樓友根.淺談經方中「角藥」的配伍應用[J].河南中醫,2003,23(8):3.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