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人參消失之謎
文/一葉輕舟

長治,古稱上黨,「居太行之巔,地勢最高,與天為黨。」秦時置上黨郡,北周宣
政元年置潞州,明嘉靖八年改稱潞安府。新中國成立後改設晉東南地區和長治市,由山
西省直轄。中藥材「黨參」因原產地在上黨而得名。事實上,上黨不僅是黨參的故鄉,
還是名貴藥材「人參」的故鄉,只是人參在上黨人的視線中已經消失了500年左右。那麼
,上黨人參是怎樣消失的呢?就讓我們從古詩詞開始來認識它吧。
得真英自紫團

「人形上品傳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團。慚非叔子空持藥,更請伯言審細看。」唐代
詩人段成式想求上黨人參而不得,他的好友周繇想法搞到一株贈予他,並賦詩一首,名
為《以人參遺段成式》。詩中不僅說明了人參根的形狀「如人形」,還說明了的人參的
產地為「紫團」。詩人韓翊在《送客至上黨》詩中說:「官柳青青匹馬嘶,回風暮雨入
銅鞮。佳氣別在春風裡,應是人參五葉齊。」「五葉齊」是人參植株的基本特徵,類似
的詩句還有:「紫團之山如上天,五葉靈參根正鮮。」「中有人參出紫團,天地精英暗
滋長。」「太行高入白雲邊,紫團更踞太行巔。洞草巖花四時鮮,五葉靈參映奎躔。」
……

人參屬多年生五加科草本植物,每杈5片葉,形如人手,喜陰濕冷涼氣候。黨參屬多
年生桔梗科草本植物,有白色乳汁,葉對生,呈卵形,花冠闊鐘狀,喜陰濕冷涼氣候。
人參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具大補元氣、
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黨參根長圓柱形,與人參類似,但分枝較少,
可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養血生津。從醫藥效能上看,二者功用相近,但人參的藥用價
值大於黨參。

上黨人參又名紫團參,主要生長在壺關縣紫團山一帶。《壺關縣志》說:「考方志
,人參種類繁多,惟恐上黨紫團山者為紫團參,最為上品。」至今,在紫團山附近的森
掌村仍有唐代乾寧元年的樂氏二女父母墓碑,碑上記載「壺關上黨,地連三甕,靈藥紫
團」。在紫團山慈雲寺附近半山腰的一處摩崖石碑上,由宋初《太平御覽》的編輯之一
、時任潞州知州的董淳,於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所撰的《新修潞州壺關縣紫團鄉
慈雲院碑銘並序》中稱:「園有嘉草,其茂維參。」「草維參矣,天苗翠鮮。」

關於人參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范子計然》:「人參出上黨,狀類人形者
善。」該書距今約2500年。東漢時期《說文解字》中有「人參藥草出上黨」的解釋。魏
晉時期醫藥著作《名醫別錄》記載:「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南北朝大醫學家陶弘
景《本草經集注》也說:「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陶弘景還進一步指出:上黨人參
「形長而黃」,「潤實而甘」,百濟人參「形細而堅白」,高麗人參「形而虛軟」,「
並不及上黨者」。

自唐代始,山西太原府將上黨人參作為貢品進貢朝廷。成書於1060年的《新唐書》
中記載:「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土貢貲、布、人參、石蜜、墨。」人參作為貢品具體從
哪年開始的呢?根據宮廷使用人參的情況,至少可追溯到唐玄宗時期,集三千寵愛於一
身的楊貴妃養顏秘訣其中一條就是,吃荔枝,服人參。
人參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在市場上,是從宋代開始的,距長治西15千米的長子縣鮑店
鎮的藥材會就起緣於人參。每年農曆九月十三到臘月二十三,鮑店的藥材會持續整整
100天。這段歷史被人們用說書的形式傳唱到今天:「打起鼓板開了腔,自古人參出上黨
,你把上黨人參用,延年益壽體安康。」

天下名山者,南五夷,北抱犢
據《晉書?葛洪傳》載:西晉時,著名術士、醫學家葛洪長途跋涉幾千里,來到紫團
山,拜原籍上黨壺關的鮑玄修煉道術。鮑玄十分喜歡葛洪,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公
元326年,葛洪寫下了《抱樸子》,他在書中盛讚:天下名山者,南五夷,北抱犢。據《
潞安府志》載:「宋以後之紫團即唐以前之抱犢也。」

在唐以前,紫團山是著名的道教場所,山上有慈雲院、雲蓋寺、白雲寺等十多處寺
院,這些寺院最早的建於北魏時期。紫團山氣候溫和,環境優雅,看破紅塵之士紛紛來
此隱居。相傳,號稱「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為躲避官場曾經在此隱居三年。

紫團山何時以風景優美名揚天下,紫團參何時以名貴藥材成為商品交易的主角,和
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創造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07年,22歲的李隆基登上太行山,任潞州別駕。這位被稱為「梨園鼻祖」的皇
帝在潞州任職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潞州的梨園藝術和酒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712年,李
隆基登基,之後曾三次重上太行,留下了《賜崔日知往潞州》等詩篇,其中有名句「壺
關寵舊林」,因此壺關又有「壺林」的稱謂。後來,李白、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都曾來過
太行山,因為有皇帝在先,他們的詩就失色許多吧。我們都知道,凡天下名勝必與名人
有關,比如西湖與蘇軾,比如黃山與徐霞客。2005年,一部反映長治歷史文化的叢書《
魅力長治文化叢書》出版,在《上黨尋筆——詩選》篇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排在李隆基
之前的古體詩只有七首,而李隆基之後的詩則相當的多。紫團山是李隆基登太行山的必
經之地,可見皇帝對紫團山的推介作用。寫這篇文章之前,筆者總在思考一個問題,紫
團山和紫團參,到底是山因參名還是參因山名?這裡可以得出結論,不論是山還是參,
都因李隆基而名。
古有人參,而後絕


上黨地方志《潞安府志》(1770年)記載:「人參出壺關紫團山,舊有參園,今已
墾而田矣,而索猶未已,遍剔巖藪,根株鮮獲。」《本草綱目》(1590年)提到「上黨
,今潞州地,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壺關縣志》(
1881年)記載「歷代入貢,逮明初,高帝詔止之。」明代文學家栗應宏(?—1544年)
在《紫團山遊記》中所寫道「古有參園,今已墾為田畝久矣。」
將上述典籍梳理一下可知,明初人參已經很少了,明太祖朱元璋說:「朕聞人參得
之甚艱,豈不勞民,今後不必進。如用,當遣人自取。」至少在公元1500年前後,上黨
人參已經絕跡。那麼,上黨人參從何時起逐漸減少的呢?不妨將幾個關鍵點捋一捋。唐
代《通典》:上黨郡貢人參二百小兩;宋代《九域志》:上黨郡貢人參一千斤;《明史
—食貨志》:太祖洪武初,卻貢人參,以勞民故也。筆者認為,如同玄宗皇帝創造了唐的
鼎盛時期也導致了唐的衰敗一樣,人參的鼎盛時期也是其衰落的開始。事實果然如此,
清代乾隆年間進士馮文止賦詩《參園》:「瑤光華采毓人參,天設園林得氣深。一自政
和靈瑞絕,空山廖落到於今。」並特別註明「古貢人參,自宋徽宗政和間遂絕,明初除
其貢。」作者的家鄉就在紫團山西麓的紫團鄉古任村(今樹掌村),作者在寫這首詩前
一定經過了相關考證,但是沒寫「人參絕」的原因。那麼,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
—1118年),短短的8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翻開典籍,壺關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在政和年之前的
崇寧年間和之後的宣和末年,西夏擾宋和宋金戰亂曾殃及這裡。同時,政和年間的一個
現象值得注意,此時的宋徽宗開始崇尚道教。這期間鑄造業發達,寺鐘、錢幣盛行,並
且建官窯、仿鑄青銅器。發達的鑄造業,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砍伐森林便成為必然,
這可能是人參遂絕的原因之一。但筆者覺得,這不是主要原因,政和年間也不是人參滅
絕的主要時期。

採挖參根是人參滅絕的另一個原因。宋代時人參作為貢品數量極大,而宋都南遷後
因遠離人參生長區,需要通過貿易獲得人參。王仲翰所著《中國民族史?女真》中有:「
1205年,宋發動開禧北伐,雙方榷場又多關閉。3年後和議再成,……金向宋輸出的,有
北絲、北絹、北珠、貂皮、松子、蕃羅及人參、甘草、紫草和紅龍等。」參民為了生存
和完成賦稅,只好無節制地採挖參根,使得人參繁殖能力低下,以至於越來越少。
作為一方信史的《壺關縣志》沒有記載人參絕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壺關居上黨
上游,當三晉兩河之沖,為歷代用武所必爭,故武事載於史冊為最詳」。仔細翻閱《壺
關縣志》,收錄的紫團山附近的碑文裡,屢屢提到「兵火」二字。金代明昌四年(1193
年),《慈雲院僧清真修造記》裡載:「欲修慈雲本院,詣彼觀爾殊無瓦木,惟存寺基
……至正隆四年(1159年)了畢。」金貞佑五年(1217年),《福巖寺補刻岑彥休游》
中云:「貞佑三年,元兵再破潞洲……是歲乙亥之冬,熊耳精藍遽遭兵火。」明代學者
週一梧也曾在紫團山一帶勘查考辨後認為,離參園咫尺之遙的慈雲院被毀的原因「乃宮
殿皆委於兵燹 」。由此可見,戰爭、兵火是紫團人參遭受破壞的最主要的原因。

無獨有偶,壺關山地文化學者左滿明先生在考證紫團山腳下的滴谷寺由繁華到衰敗
的過程時,提出了三說:政治中心北移說、火災說和地震說。其中的「火災說」正是上
黨人參滅絕的真正原因。傳說,元朝期間,有南方人在紫團山一帶盜寶,在大功告成之
際被發現,南方人氣急敗壞,臨走時點了一把火。大火幾個月不滅,所到之處,生靈蕩
然無存,生存條件全部毀滅。
火,森林之劫,人參之劫

當時的社會背景值得一提。元朝是由「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統治的時期,他們
以遊獵為生,對動物的冷酷無情也轉嫁到了漢人、南人身上。整個元朝社會,充滿著殺
戮和血腥,以至於人口急劇減少。由於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再加上元朝末年水旱災害
氾濫,各地民眾紛紛造反起義,燒殺搶奪。而此時的山西,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地形,相
對安定一些,於是這些造反派的目光盯向了山西。

《壺關縣志?紀事》裡記載:「元至正十七年,曹州賊入太行,陷冀寧、大同路。陝
西行省左丞察罕帖木兒遣關保虎林赤擊之。合上黨縣尹郭從善兵,大破賊於壺關。」《
元史?察罕帖木兒傳》中有「……察罕帖木兒欲赴召涿州,而曹、濮賊方分道逾太行,焚
上黨,掠晉冀,陷雲中、雁門、上郡,烽火數千里,復大掠而南……」在古詩詞中也可
窺見那場火災的痕跡,荊南人劉欽順《題杜四輔》中有:「前山傷槁木,昭代聞人出。
」邑人郎克謙《憶抱犢山》中有:「濯纓城外火雲起,諶母峰頭朱鳥還。」自明以後,
描寫紫團山的詩句中多了「荒」「孤」等字眼,與先前多「毓」「秀」反差鮮明。

那場火災是怎樣使人參徹底滅絕的呢?還得從人參的生長環境說起。

唐朝詩人陸龜蒙在《奉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中說:「五葉初成椴樹蔭,紫團峰外
即雞林。」宋代蘇頌對上黨人參的生長環境如此描述:「春生苗,多於深山背陰,近椴
漆下濕潤處。」過去的紫團山是一片濃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椴樹、漆樹等高大的喬木
,這些樹都是夏綠闊葉植物,樹幹粗大,枝繁葉茂。眾所周知,原始森林在大自然中起
著調節平衡的作用,通過光合作用維繫著空氣中氧含量的平衡,充足的負氧離子使得這
裡的空氣清澈透明;通過葉面蒸騰作用維繫著空氣中的水分平衡,使得這裡的空氣濕度
恰到好處,不燥不潮;通過輻射作用維繫著空氣中的熱量平衡,使得這裡冷暖適宜,氣
候溫和。此外,週而復始的落葉還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質、涵養了水土。所有這些,都
提供了人參生長所需要的各種條件,使得這裡生產的人參品質最好,是為上品。

火災,森林之劫,人參之劫。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的那場大火,使紫團山
的生態平衡遭到了徹底破壞。這種破壞主要表現在:其一,晝夜溫差增大。沒有了森林
,白天地面吸收的熱量多而夜間輻射出的熱量多,使得白天氣溫更高、夜間氣溫更低;
其二,濕度減小。因為太陽輻射的作用,使得近地面空氣越來越乾燥。其三,地面徑流
增加,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沙化,土壤中的養分也隨之流走。大火之後,樹木化為灰燼
,生靈被迫遷徙。高大的喬木叢毀了,人參賴以庇蔭的遮擋沒有了,所喜的陰濕冷涼氣
候沒有了,所需的土壤中的水分、養分沒有了。失去了生存條件,人參的悲劇開始了。
聯想到1987年我國大興安嶺林區火災。火災過後,大興安嶺林區採取人工造林、人工促
進更新等多種方式,恢復森林資源。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現在平均樹高可達6米。20年的
間斷,能有什麼生物不受重創?更何況元末明初社會動盪,人民且不能安居樂業,怎會
動用大量勞力去恢復森林?

公元2011年4月29日,火災再次光顧了上黨大地。紫團山以北不遠處的壺關縣石坡鄉
林區,因雷擊起火,加上風的助燃,成千公頃的森林毀於一旦。如今,不知又有哪個物
種會被滅絕。
上黨大地,再也經不起火災的炙烤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cf2f8201013k0a.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