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羲先生倡興大同醫學初探
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1年第02期 梁明達



「大同醫學」,有醫者認為是一種匪夷所思、無作邊際的奢望。而現代中國和世界諸多
醫家、同道,卻不斷探索,努力精進,以期在此新時代中能實現於世。茲謹探析倡導大
同醫學最力者之一——台灣中國醫藥學院教授、台中附設醫院副院長、亞太醫藥交流協
會名譽主席陳太羲先生的奮進之道,略述於後。作者冀望於建砌大同醫學稍盡推波助瀾
之效,斯為至幸!|


溯遠同歸 興大同醫學內因所在


陳師太羲先生致力於探索大同醫學的大業數十年之久,頗有心得。他首先縱觀傳統醫學
:雖屢經滄桑而經久不衰;又及西方醫學:雖後來崛起而發展迅速。從中發現:中西醫
學在各自發展中,經常互相吸收,互相促進,互相為用。誠可謂源雖遠而流同歸;理雖
異而用相同。陳師並指出:中西醫藥史上的不解之緣,是興起大同醫學的內因所在。

如師云:「醫學興起於先民的求生實踐行為。遠自五十萬年前,我國北京山頂洞人『穿
顱術』的解剖療法、代赫石的外傷用藥,頗與世界各地考古發現的先民醫療方法一樣;
至於我國石器時代的砭石熨法、彩陶時代的嘗百草、論醫學等傳說,在印度、埃及的古
醫史中,也有相同的記載。先民的處境類似,實踐醫學大都一致。」斯言著意明示:西
方醫學未萌芽之前,各國醫學咸有大同跡象;而今倡興大同醫學,安能無視這一史實?

師云:「中國模式性醫學(《內經》醫學),與希臘以來,到巴士特發現微生物之前的
西方醫學相比較,兩者都是宏觀的實踐醫學,然而在運用模式治學的方法上,希臘卻輸
給了《內經》。」此注重標示:傳統醫學與先期西方醫學之間,雖有此長彼短之殊,卻
本無不可逾越的鴻溝,豈可今言倡興大同醫學不得?又如師曰:「中國模式性醫學,文
藝復興時傳到羅馬。《內經》影響了威廉·哈維做心臟的『動作解剖』,從而衍成現在
的生理學;維薩裡可能受《內經》『論理人形』的影響,放棄西方比較解剖的傳統,採
用人體做解剖。此是西方醫學復興的兩個轉折點。」視此全力彰揚:傳統醫學對西方醫
學的發展大建奇功,以及棒喝傳統醫學何以不能步入大同醫學?

師曰:「中西醫學的結合,歷史上有兩次:一是二次大戰中,抗戰軍隊醫藥維艱,中國
實踐醫學的針灸療法發揮了救死療傷作用,尤其勝利之後,針麻技術震驚國際,學者、
專家從事針灸醫學的現代化研究,將部分中西醫學拉攏在一起;一是近年西方微觀醫學
漸漸成熟,而且滲入整體觀的觀念,由尋求規律,走上規律模式化的途徑(醫學系統論
),這就和中國醫學的治學方法如出一轍了。」此論充分顯示:中西醫學是可以結合的
,焉能輕忽中西結合是邁進大同醫學希望之一步,而且是非常至要的一步?

落筆於斯,陳師太羲先生追溯中西醫學源流,相同若異,由分而合,是倡興大同醫學的
內在因素,不亦明乎??


中西結合 大同醫學必由之路


陳師太羲先生從醫史分析,尋求大同醫學之路,如前已述。而他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
實踐,更向我們展示出如何倡興大同醫學的一些帶有根本性問題的答案。

治學以《內經》為圭臬,心悟中西學術分久必合。陳師精研《內經》,首先推翻「傳統
中醫理論基本性格是中世紀型的,它很難與現代醫學理論融合起來」之說。其探討《內
經》宏觀整合成就,而陸續與當前西方整體觀的應力學說、人體韻律學、群論、集論、
醫學系統論、控制論及信息論等的意境做比較。從而發覺:現時微觀的西方醫學進展過
程,有如宏觀的中國醫學進展之翻版。進而相互參照發明中西兩論。如用西醫的血管神
經束學說,去體會中國經脈解剖的集合觀結構和經脈結構是機體的自然體系;用心身醫
學特殊衝擊的假設與近來發展的互相關聯的非直線模式,去印證中醫強調的精神、情志
的醫學成就;用分子生物學和目前發展了的大分子、小分子動態觀的優越業績,去理解
《內經》臟象學說及其所述臟氣(包括內分泌)宏觀的生理、病理現象之可貴;用應激
學說,去頌揚仲景推展熱論的六經證,及其對後世醫者掌握病傳週期的偉大貢獻;用日
拍學說,及隨之而衍生的超日節律、亞日節律、近日節律、近年節律成就,去證明中醫
一日至六十年運氣學術是科學的。陳師勇於融冶中西兩學理論,見地不凡,躍然紙上。

與此同時,陳師用那深邃的目光,對傳統醫學理論進一步昇華。他指出:古老的中國方
藥、針灸……之所以會產生令人信賴的效應,固然是可見的形而下學所謂「器」的硬體
在發揮作用;實際還是不可見的形而上學所謂「道」的軟體在發揮作用。而且這有史以
來一脈相承的中國醫學之宏觀軟體架構,似乎要和當代西方一般應用科學尖端的多種軟
體架構比較,才能更看出中國醫學科學的境界與深度。展望傳統醫學,在步入大同醫學
之後,前途瑰麗,膽識過人,令人鼓舞!

理論融冶為成敗先導,結合醫療乃活人之的。陳師在臨床實踐中,也為我們總結出一條
創興大同醫學必須中西結合的經驗。他在中國醫藥學院執教以來,除了力倡結合中西醫
學的中醫教育、融冶中西醫藥的研究、培養中西兼通醫師這一已被實踐成就證明是很好
的方法外,還身體力行,根據宏觀的觀察、驗證及推理得來的客觀知識,通過經脈、臟
腑、臟象、病機等整合觀作業,一一套上陰陽五行之類的數學模式,為「天(大自然)
、人相應」動態的、整體整合的心身醫學打下博大精深的基礎,資以適應臨床醫者面對
病象達成最優的控制疾病過程,從而能先用四診的望、聞、問、切(觸診),檢測其輸
出、輸入及反饋的正常、異常信息,加上辨證的分析,論治的對策,以及預後的估計,
以完成每一次診治業務。他艱辛探索理論與醫療結合,諄諄教導後學何以步入大同醫學
,存乎一心,灼然可見。

應當指出:中西結合是陳師提出創興大同醫學的必由之路;若理解大同醫學就是中西結
合顯然是片面的。正如陳師所謂:倘能以形而上學軟體「道」的角度進行結合中西醫學
,幾乎無往不利,一拍即合;然而我們並不希望此種架構就是將來的「大同醫學」的架
構,而是將這種架構作為將來的「大同醫學」的基礎架構。那麼,何謂陳太羲先生的大
同醫學觀呢?陳師作了如下回答:1實踐醫學是本體,醫師面對病患,檢證施治,並進
行臨床研究;2向下追求:免疫學、基因學之類的學者,探討機體正、邪相爭的精微現
象、及其去氧核糖核酸有關的來龍去脈,為臨床學說理;3向上發展:陰陽五行學家(
醫易學家)、醫學系統論之類的學者,根據醫學上已知的、大量的種種規律,制訂模式
,以便醫者掌握龐大的複雜知識,適當的、充分的予以運用。從而形成治病重療效、說
理重實證、模式重數術的互相依賴、互相為用、以及互相砥礪的鐵三角,以從事濟世活
人。這就是「大同醫學」。陳師為實現這一目標,溯源流,融中西,精神難能可貴!(
江蘇省江浦縣中醫院梁明達)


--------------------------------------------------------------------------------

洛克的話:

以下是香港中醫藥論壇對陳太羲老師的介紹:

陳明一 (1917—1996年) ,字太羲,棄名,以字行,1917年6月6日出生於江蘇省興化縣。太羲幼讀四書、五經,複讀《藥性賦》、《湯頭歌》、《傷寒論》、《金匱》及《內經》、《難經》等醫書。16歲時受業興化名醫魏樂生,習時方;並私淑于蔭塘先生;其外祖父為北安豐鎮名醫龔賢,對他從業中醫,極具影響力。1937年,他學成出道,在家鄉行醫。抗戰勝利後,因蘇北戰事頻繁,遂懸壺于南京、上海間。其時,時逸人先生任首都中醫院院長,太羲被邀為主治醫師兼中央國醫館秘書,不久,擔任下關診所主任。在此期間,他經常與施今墨、謝匯東、章啟民、時逸人等諸賢談藝論病;又和梅健寒、朱正平等名醫研討針灸臨床之心得,借千金、外台之法,互相切磋興化“瘋和尚”的針灸之術。

1950 年,他經澳門移居香港。診務之余,在聯合書院(今中文大學)接受現代教育。他在香港居住了25年,曾應邀在香港(上海)中國醫學院講授《針灸學》、《內經》;他創辦香港中華醫學院(任院長)、東方醫學研究所(任所長),又創辦了《東方中醫雜誌》等,為香港現代中醫的進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後被選為香港中醫師公會名譽會長)。1959年,他的第一部專著《十二解剖圖譜》,由臺北正中書局出版。翌年,他在香港隆重發表了《穴體解剖意象圖》。在該書中,他首先提出了人體集合觀,並建立了穴樹學說,即從解剖學的角度闡述經穴與表血管、神經及筋膜等的關係,試圖揭示經穴的解剖學實質,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對經脈穴樹的研究,通過顯微解剖研究,發現《內經》中有關經脈的描述與蘇聯比洛果夫教授所宣導的血管神經束不謀而合,且比氏忽略了皮下組織的血管神經結構,而陳氏的研究更進一步發現人體經穴中除了血管與神經交合的束狀組織(即血管神經束)外,尚包括由這個束狀組織向皮下組織延伸出去的各種結構,其狀似樹枝,故名“穴樹”。他把穴樹分為淺穴和深穴兩大類型:

淺穴樹發自機體淺層,由肌肉之上的經脈分向皮部,自然較淺,多見於肺、大腸、膽及肝經各穴。

深穴樹發自機體深層,由肌肉之下的經脈分向皮部,自然較深;多見於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及三焦經各穴。

他研究出分別不同病位,采不同針刺深度。膚刺,針鋒穿過真皮,即可取得效應;經刺,針鋒要深入經脈之間,才合要求。穴樹說對針刺的臨床應用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975年,他應邀赴臺灣,任中國醫學研究所所長。當時的研究所是個爛攤子,加上社會上對中醫的曲解,科研工作難以開展。他一上任,就積極推展中西醫的研究和教育,並大刀闊斧的整頓。他把研究所分為:中國醫經醫史學組、解剖生理病理學組、診斷學組、方藥學組、針灸推拿學組、疾病防治學組等6組,從醫史學、實驗室、臨床三大方面的研究,力求溝通中西醫學;他還在所內開碩士班,培養師資,由他和汪叔游教授共同指導的紀鴻明碩士論文一一《內經五臟脈之判圖與真髒脈之預後》,曾獲臺灣科學展醫學組首獎。1979年,在澳大利亞亞洲傳統醫學國際會上,他發表了《固有筋膜以上的穴樹圖》論文,並當選國際亞洲傳統學會理事,後又當選該學會臺灣分會會長。此後,在他的宣導、組織下,臺灣陸續召開了:臺灣針灸研討會,第一屆國際針灸研討會,第一、二屆獸醫針灸研討會等。




陳太羲老師是中醫藥界中,有獨到創建的中醫學者,
做學問的精神令人讚佩,以前常見到他在圖書館角落
默默閱讀沈思。
「彩色集合觀解剖圖」及相關內經著作,值得研究。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我找出這篇文章,紀念一下。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