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洛克手札 (10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略論傷寒的救陰法-陳瑞春

《傷寒論》中寒化證居於首位,治療大法,側重於辛溫。故有「傷
寒法在救陽」的說法。其實,深究全論大法,「救陽」固然占主
導,而「救陰」的理論亦散見於全書,同樣是論中治法的重要組
成部分。不僅如此,其救陰大法,對於後世溫病學的發展,有著
極為重要的影響。因而,應當在了解救陽法的同時,對救陰的大
法,也必須深入研究,才能窺視論中治法的全貌。本篇就論中的
救陰法,結合臨床運用。歸納整理如下。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念我的外公焦樹德教授

作者:陳詠梅


外公焦樹德


每次,當我的車在櫻花街駛過,都會不禁意望一望,望一望外公家的那一扇小窗
。白天仍然可以望見窗台上的吳茱萸盆景。晚上卻少了外公在時那盞因老人夜讀而亮著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述日本漢方醫學之特點
沈紅
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2年第01期
uv



中醫學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源遠流長。它不僅對中國人民的生殖繁衍、健康保
健、防病治病起著積極作用,而且給日本也帶去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就日本漢方醫學的
特點加以闡述。概略地追溯一下,我們發現日本漢方醫學一開始是全盤以中國為範本而
接受的。日本 701 年設立的典藥寮就是效仿我國 624 年唐朝太醫署的教育機構;日本
最古的醫書《醫心方》是參考許多中國醫書寫成的。特別是 1498 年田代三喜結束了在
明朝 12 年的學醫生涯返回日本 [1],這對日本漢方醫學起著極為深刻的意義。

田代三喜是日本漢方後世方派醫學的鼻祖。他將所學的李東垣、朱丹溪學說,即以《內
經》學術思想為核心,強調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等觀點的李朱醫學帶到日本並使其迅速
得以普及。三喜將體內致病因子歸結為血、氣、痰,因而疾病就有血之病、氣之病和痰
(水毒)之病三種分類。以後日本漢方古方派提出的“氣血水說”大概也源於此
[2] 。

三喜有一弟子叫曲直瀨道三。道三以師承先生的知識為基礎,博覽群書,樹立了曲直瀨
流醫學體系,即以後被稱作的後世方派,在江戶初期極為顯赫。道三摘錄引用中國醫學
文獻撰成《啟迪集》。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寫道:“朝未著察證辨治之全書也。予不慮淺
知,私拾聖賢之檃括,普集諸家之樞機而竭力極意,徐數十年而綴以為八卷”。這裡所
謂的“察證辨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幾乎同義。由此可見,以曲直瀨流為代表的
後世方派雖宗李朱醫學,但也避免固守某一學說,提倡參酌諸說,廣采眾長,臨機應變
的處置方法。曲直瀨流醫術注重人體內在平衡,並且當時已總結出簡單的要點,將治療
處方編成口訣本隨身攜帶。為避免副作用,又多採用平穩的以補為主的治療方法。這是
那個時期的治療特點 [3]。可以說曲直瀨流醫術多少帶有一些日本獨自性格,即日
本化的李朱醫學,但此時的日本漢方同中醫學是與金元時期的學術思想一脈相承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發展,日本漢方繼後世方派之後出現了古方派,《傷寒論》被
廣泛採用;由於荷蘭醫學被輸入而未接受中醫學的髒腑理論;由於中國醫書傳入的困難
,溫病理論也沒有得到發展 [1]。因為日本和中國兩國各有歷史發展階段,醫療政
策以及在現代醫療中所起作用不同等緣由,致使日本漢方的基礎理論、診斷治療和藥物
運用與中醫學存在較大差異。

下面擬從四個方面淺述日本漢方醫學的特點。 
日本漢方古方派在復古主義興盛的社會大背景之下,提倡漢方回到醫之原點,排斥墨守
李朱醫學而竭力推崇張仲景的《傷寒論》,但對該書中散在的《內經》思想,即陰陽五
行卻當作空論臆說予以否定。古方派主張“不問病因之虛實”,力求重視疾病狀態,唯
見症以施治。他們將病因歸結為“一氣滯留議”“萬病一毒論” [4],以“親試實
驗”作為立論根據,可見其重視臨床實際的程度。古方派所提倡的醫學思想的偏頗之處
最終被糾正,陰陽等基本概念得以恢復,但“隨證治療”的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作為日本
漢方醫學的傳統而被繼承,並占著主導地位 [5]。“隨證治療”與中醫學的“辨證
論治”有著根本不同,所謂隨證治療是日本漢方醫學的診斷治療體系。凡診斷所依據的
“證”,其概念與中醫學也有所不同。廣義上講,是疾病出現的病狀與癥候的綜合,如
常常使用的“陰虛證”、“陽實證”等術語即屬此,是疾病的大致分類。狹義上講,是
湯藥方所適應的癥候群,即以方劑所具有的名稱——某某湯證來命名,以此作為對疾病
的認識,例如把適應於小柴胡湯的癥候群稱為“小柴胡湯證”,將證和治療處方直接聯
繫在一起。隨證治療是根據患者的口訴癥候歸納整理為適合於藥方的癥候,使藥方與癥
候一一對應,這種方法又稱作“方證相對”。中醫學的辨證論治是根據中醫學的基礎理
論對病症進行分析、辨別、綜合、認識以及決定治療方針,選定方劑斟酌藥味的君臣佐
使和加減的過程,是理法方藥的具體體現。辨證論治較於隨證治療的好處在於它極具嚴
密性,容易及時反饋對疾病治療的過程和效果。但“隨證治療”也不失為日本漢方醫學
之特色。

日本漢方醫學雖然有陰陽虛實之概念,但陰陽並不是作為總括掌握人體狀態之綱領,實
際上只是作為判斷寒熱、虛實的衡量標準,以此來大體把握病態而處方。陰陽是病情寒
熱之別名,是構成證的因子,決定證的條件 [6],實是體力充實,虛是體力虛脫之
表現 [7]。髒腑學說、經絡學說在日本幾乎不被采納或失缺其重要部分。日本漢方
醫學還忽視以整體觀念來觀察作為一個統一體的人的身體,忽視季節等環境因素與機體
的調節,僅僅著眼於以存在人體的物質基礎——氣血水之狀態來觀察人體。因此,它雖
能對氣血水活動所表現出來的表面現象進行詳細觀察,但對人體內部發生的何種病理現
象全然放棄探索,又由於它不重視疾病發生與環境因素的相關性,結果不僅失缺了重視
環境因素與人體調和的觀點,而且還否定了傳統的病因學說,因而日本漢方醫學在關於
疾病如何發生這一問題上總是模糊不清,只處在解釋癥候,套用藥方的那種“方證相對
”模式之中。中醫學基礎理論是以陰陽學說作為八綱辨證的總綱,以表裡、寒熱、虛實
為尺度來掌握疾病的部位,病性和正邪之盛衰。

中醫學將疾病發生歸為:一是由於氣候環境等來自外部入侵人體的“病邪”作用而發病
,這是實證,是邪氣盛的表現;二是由於人體防禦抵抗疾病能力的“正氣”衰退而發病
,這是虛證,是正氣不足所致。日本漢方醫學否定來自外部的病邪,因而實證的概念也
變得模糊,而以體力的充實與否作為虛實的尺度。這種否定病邪僅以體力強弱論虛實的
見解成為日本比較一般的認識。

日本漢方也是根據望、聞、問、切四診綜合掌握癥候作出診斷的,但它極其重視腹診,
這是古方派重視《傷寒論》有關腹證的結果。古方派認為“腹為生命之本,百病皆源於
此”,“萬病根於腹,治病必窺腹”。所謂腹診,是根據腹壁的緊張狀態、抵抗、壓痛
以及臌滿等來判斷患者體之虛實,以《傷寒論》中的“胸脅苦滿”、“心下痞堅”等自
覺癥狀與腹部他覺癥狀相聯繫,選定治療方劑。所以腹診在日本漢方醫學根據方證相對
而行隨證治療中是極為有用的診斷技術。在日本鎖國體制下的江戶時代,要接受中醫學
其媒介幾乎只限於醫書,而要領會文中不能表達的微妙之處尤其是實際操作技能部分就
變得很困難。脈診就是如此,必須跟隨經驗豐富的先生練習積纍方能嫻熟。有人認為脈
診還往往表現出個人性格喜好,未必嚴密。所以古方派以後的日本漢方認為脈診缺乏客
觀性,未予重視。《傷寒論》中有對舌之所見的記載,故日本漢方也行舌診,但它認為
舌診價值不高,也未予特別重視。 

日本漢方沒有系統的藥物學理論知識,忽視了本草的歸經、藥物氣味與效能的相關性。
這也是日本漢方否定中醫學的髒腑理論和病因學,致使說明藥物效能的必要的基礎理論
缺乏之原因。日本漢方的藥用量是很小的(中國是日本的 3 ~ 5 倍),處方的藥味也
很少。一般認為是由於日本漢方藥物依賴進口,花費昂貴而致。有人認為日本人即使服
用少量藥物反應也極為敏感,而中國人日常生活食品中也攝取生藥,故感受性低下,需
較大的藥用量及較多的藥味才奏效 [8]。還有人提出由於醫生醫技不高明,唯恐誤
治而少投之故。還由於日本使用的生藥乾燥,很少經過加工,中國則用各種手段對藥物
進行加工炮製,加強藥物的效力去除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據此提出中國與日本兩者間藥
用量的多少同對於藥物經驗積纍的多寡有很大的關係 [9]。日本漢方常用的藥味種
類有 250 種左右。日本很少使用中國傳統本草書記載的藥物及地方民間藥物。常用方
劑是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出處的方子,且不足半數。後世方派則多使用宋
代《和劑局方》和明代《萬病回春》的方劑。在運用藥物一點上,日本不任意改變基本
方劑,一般照原方使用,至多進行 1 ~ 2 味藥物的加減。不象中國根據氣候等環境因
素以及病人年齡、性別和體質等內在因素靈活加減,以法組方那種注重調節病人機體陰
陽之平衡。日本漢方用藥的主流是“非修正”地使用記載於古典的方子。它的長處是能
夠對藥方適用條件嚴格地分析、考察,進行詳細研究,在開拓藥方新的藥效方面成為可
能,還可以克服偶投妄殺的弊端。不足之處是由於照搬使用,即使不懂方劑構成理論也
會使用 [10]。

日本漢方由於歷史諸方面的原因,對明末《景岳全書》裡的方劑及清代溫病學方劑等比
較生疏。另外,日本漢方多喜歡使用膏浸劑成藥方,而較少使用湯藥方。有人說這是日
本人喜好簡潔的性癖使然。膏浸劑一般還制成虛證用、實證用、虛實間證用和保健用劑
型。綜上所述,日本漢方醫學有其獨到的一面。但由於其主要依據古典與口訣本,只重
視經驗性方面的治療,因此理論比較匱乏。由於摒棄了中醫《內經》的重要核心內容,
只注重《傷寒論》,且又誤認為陰陽的分類等於三陰三陽的分類,因而失卻了陰陽理論
的本來意義,形成日本漢方醫學陰陽虛實的獨特概念 [11]。在診斷治療中特別重視
腹證,創立了獨自的腹診法。運用藥物方面通常照搬使用古典記載的尤其是《傷寒論》
中的方子,藥用量也非常之小,且多用漢方成藥方。

有人認為日本漢方醫學處於一種閉塞狀態,如果一直停留於研究《傷寒論》、《金匱要
略》之中,就永久不可能突破其界限。必須兼並吸收中醫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提出創立
“中醫漢方藥學”的口號,指出這是日本漢方發展的唯一道路 [6],中日兩國如果
加強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汲取各自值得借鑒的地方,那麼這將對兩國人民的醫療保健
作出積極的貢獻。

[1]安井廣迪:《THE KAMPO》,1983年創刊號。
[2]矢數道明:《近世漢方醫學書集成Ⅰ田代三喜》。
[3]安井廣迪:《THE KAMPO》,1985年3卷5期。
[4]吉岡信:《漢方の臨床》1988年35卷12號。
[5]村田恭介:《漢方の臨床》1988年3512號。
[6]山田光胤:《日本東洋醫學會志》33卷3號。
[7]山田光胤:《日本東洋醫學會志》40卷1號。
[8]■口和子:《和漢藥》1986年9月號。
[9]平島直樹:《東洋醫學》1989年17卷5期。
[10]杉山廣重:《漢方の臨床》32卷11號。
[11]桑木崇秀:《矢數道明先生喜壽紀念文集》。(上海中醫學院(200032) 沈紅)


洛克的話:
本篇文章大略綜述了當時對日本漢方的認識,
內容以現代眼光來看,當然不夠完整, 有興趣的讀者需閱讀專書研究。 。




uv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人而非治病

 

    裴晉云


        老師常言用藥之妙在於辨証,方是隨証而出的。何時該用何藥,
該取何方;面對一個病人,該從何入手,首方如何,之後該如何接方
都是講究策略的。

    見老師治過一早泄案例,案中病人於初診時即表現為一派虛
象,脾氣虛、腎陽虛。然而濕象亦很明顯,納差,舌苔白黏膩。考慮到
虛不受補,老師於首方中僅取蒼朮9g以運脾,待得臟腑功能恢復,方
依次加入白朮9g,党參6g,人參6g,熟地9g以補虛。之後,老師有言:
 “先醫非不知辨証,乃不明用藥次序,故病難愈爾。”

    筆者喜讀葉天士之書,每被其用方之精煉,用藥之輕淺拜服。固
常須苦於思索,亦難以釋之。縱傷寒諸家,多有批葉氏用藥輕淺如兒
戲者,筆者深不以為然。

    立方之道在於辨証而非其他,若以病之大小輕重而論,實屬謬矣!

    當代大家程門雪有言:“藥物的作用,是導引,是調整,是流通
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也。”可謂一語道破用藥玄機。至於大劑量藥物的
使用,筆者亦不敢輕言是非,然深服經方大師曹穎甫所言:“予之用
大量,是由逐漸加而來,非敢以人命為兒戲耳!”縱用大劑量,也應為
病情需要,不可以之為常爾。

    讀蒲輔周醫案,見一例:陳某,男,4歲。1963年8月15日突然發熱,
噁心嘔吐,4小時抽風2次。住院治療,患兒大便呈膿血樣,有裏急後
重之象。翌日,面色轉為灰暗,寒戰高熱,呼吸微弱,經人工降溫16小
時後方得平穩呼吸。診時:患兒呼吸促迫,唇色淡紅,腹滿不硬,午前
寒戰,午後高熱。右脈沉滯,左脈弦大而急,舌淡,苔薄白而膩。
粉葛根6g,桂枝3g,白芍3S,炙甘草3g,生薑2片,大棗2枚。
藥後,患兒體溫漸降,四肢轉溫。仍有膿血及裏急後重,前方去
桂、芍,加健脾化濕之品,調理一周而愈。

    本案之症不可謂不重,然蒲老不落俗之窠臼,四兩撥千斤以除
之,不得不令人稱贊。

    還有一案,出自楊德明之手。劉某,女,45歲。口噤不能語20餘天,
西醫診斷為咀嚼肌痙攣症。診見右顳頜關節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
物,張口約0.5厘米。舌淡苔薄白脈緊。
葛根、白芍各60g,甘草30s,桂枝12g,麻黃4g,生薑、大棗各10So
水煎服,同時用藥渣敷患處。
藥後諸症消失,未有復發。
方中,雖葛根、白芍用至60g,甘草用至30g,實乃病情需要,非以
此不能達到舒痙緩急之功。

       臨床需要的是什麼,是“不落窠臼”而非“以此類推”,是“圓機活
法”而非“墨守成規”。老師自有其獨特的用藥思路,“治人而非治病”,
這是老師常用的。門診上,當病人問:“大夫,你在給我治哪一個
病?”時,老師常會回答:“我治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這個病。”

    看一例老師治療“癲癇”的病案,或許從中可以體會到什麼。
    樊某,男,76歲,201‧2年7月4日就診。
中風後繼發癲癇,發作時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目睛上吊,需持
續數分鐘方可緩解。左上肢僵直,下肢行動不遂。言語正常,小便不
禁,大便偏乾,口乾,不喜飲水。舌質暗紅,舌苔薄膩,脈結代。

    處方:全瓜蔞15g,薤白12g,薑半夏9g,陳皮12g,茯苓15g,枳實
  9g,竹茹9g,全蝎6g,蜈蚣2條,雞內金15g,膽南星9g,炙甘草3go 7劑,
  水煎服。

    藥後,諸症好轉。其後就診,老師或用溫膽湯,或用五苓散,或取
  血府逐瘀湯,皆以隨証變方。至六診時,除行動仍有不利外,與就診
之初,情況大有好轉。轉方補陽還五湯加減,最後方中黃耆雖用至
240g,亦以60g,120g,160g,漸加而來。從老師的處方中,看到的是“圓
機活法”,是“方隨証出”,是“另辟蹊徑”。老師曾言:“怪病多由痰生”,
初時治此病,可看作是治痰;老師也言:“疾病的痊愈除藥物的
作用外,更主要是患者的自我健康能力”,而此案中所有的治療都著
眼於恢復患者臟腑的協調功能。


本文引用 「臨証實錄與抄方感悟」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天氣變冷,很多患者一進診間就會說,
「我有點喘..」,
不要急著「射干麻黃湯」「定喘湯」
需要詳加鑑別診斷,
患者所謂的「喘」,不見得是氣喘Asthma,
很多是表達天氣冷呼吸困難?心臟無力?
感冒前兆?剛和老公吵架?
「生脈飲」「桂枝湯」「炙甘草湯」......
asthma1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岳美中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

岳美中(1900年—1982年),河北省灤縣人,為自學成才的著名中醫學家、臨床家、教
育家。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醫學術剛剛振興,中西醫結合醫學尚處於起步階段,不少中醫在
臨床上忽視或不會辨證論治,以中醫方藥簡單地對應西醫的病名,使辨證論治簡單化;
同時,也存在泛談辨證,忽視對症的專方專藥使用的情況。這兩種傾向嚴重地影響了中
醫藥療效的提高和學術進步。

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岳美中於1958 年提出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秦伯未「中醫崑崙」創公式巧組方

秦伯未(1901年—1970年),現代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臨床家。他出身儒醫世家,
師從名醫丁甘仁,畢業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作為一代名醫,秦伯未臨床經驗豐富,擅
長內科疑難雜症,在溫病、肝病、水腫病、腹瀉、痛證、潰瘍病、慢性傳染性肝炎、心
絞痛等疾病方面造詣極深。
抓主症 搜兼症 明病機

秦伯未善於總結歸納中醫診治的基本規律,診斷講究「因人、因症、因時、因地制宜」
,不「執死方治活人」;臨證長於剖析主次見症,善抓主症,搜羅兼症,以主症為線索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辨別方法

    在診療實踐中,用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及其相兼脈,可以概括臨床錯綜複雜、千變萬
化的脈象,基本上可以滿足「辨證論治」的需要。因此,對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辨別和
分析,是對複雜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基礎。

       對脈象的辨別,必須掌握正常脈象,並熟識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這是
最重要的依據。其次,要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和嫻熟的技術。此外,有很多方法可靈活
掌握。比如,將脈象「分類」的方法、「互相對比」的方法、「知常達變」的方法、「
察獨」的方法等。

       對脈象進行分析,涉及範圍太廣,內涵極其豐富。但總的說,是根據脈象變化分
析疾病的成因、性質、病位、發展趨勢和病理機制等,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

       對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是脈診用於臨床的關鍵環節,是脈診參與「辨證論治」過
程的紐帶和橋樑。歷代醫家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但是,由於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
形規範和實際意義被埋沒或被誤解了一部分,直接影響了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比如,革
脈和代脈,其實際意義,主要是對脈象的變化或轉變進行辨別和分析。然而,因其實際
意義被埋沒,幾乎未能發揮作用。再如動脈,其實質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然而,因其
實際意義被埋沒,並未發揮診斷非竇性心律的作用。這些事實說明,對脈象進行辨別和
分析的方法與內容,都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據考證,古代醫家精心篩選確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組合
,不僅反映了寸口脈變化的相關方面,而且反映了對複雜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多種方
法。並且,這些方法很實用,既簡便又準確。因此,應該將這些方法再充實到現在的診
脈方法。

       1、辨別和分析反映脈位的脈象
       反映脈位的脈象分四類:一是浮脈,二是不浮不沉之脈,三是沉脈,四是伏脈。
其辨別方法是,首先確定將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後,再用相應指力辨
別寸口脈在哪一部。根據寸口脈在「五部」的順序,可準確辨別脈位的變化。
       為便於敘說,暫將「按之至骨」的指力稱「總指力」。根據「總指力」,可具體
掌握對「五部」分別進行診察的相應指力。比如:辨別浮脈,所用指力不超過「總指力
」的「五分之二」。辨別沉脈,用指力大於「總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別不浮不沉
之脈,所用指力相當於「總指力」的「五分之二」與「五分之三」之間。若用「總指力
」不能觸及脈體,需大於「總指力」才能觸及的脈體,是伏脈。用以上方法,可以準確
辨別脈位的變化。其他脈象若以脈位變化為構成條件,都是相兼脈。比如,「濡脈」是
「細而軟」兼「浮」,「弱脈」是「細而軟」兼「沉」。再如,「脈浮數」是「浮脈」
與「數脈」相兼,「脈沉數」是「沉脈」與「數脈」相兼。顯然,這都是非常準確的辨
別方法。
       對脈位變化的分析,一般認為,浮脈主表,沉脈主裡,這是一般規律。臨診時,
表證脈不浮或裡證脈不沉,其診斷作用更重要。必須將脈位變化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意義
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充分體現脈位變化的診斷作用。比如,《傷寒論》第九十二條
說:「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者,當救其裡,四逆湯方。」第三百零
一條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這兩條所論都是
「表證」,但其脈不「浮」而反「沉」。這種情況下,對脈與症的綜合分析非常重要。
前條所論,病有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屬太陽表證,其脈應「浮」而反「沉」,說明
平素陽氣不足,裡虛較重,故用四逆湯救裡,此為寓解表於回陽救逆之中。這說明,《
傷寒論》不因「脈症不符」而「捨脈從症」,從而體現了脈位變化對「辨證論治」的指
導作用。第三百零一條是太少兩感證。病在少陰,不應發熱而反發熱,故謂之「反」。
此「發熱」,是外感風寒之邪在表。此脈沉,是心腎陽虛不足以鼓動。《傷寒論》不因
「脈症不符」而妄行取捨,而是在脈象與病症的「常」、「變」之中辨析其病理機制,
弄清脈位變化與症狀不符的內在原因,尋求適宜的治療方法。其內在原因是平素心腎陽
虛而復感風寒,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表裡雙解。這些實例說明,對脈位變化的分析,應
該拓寬思路,不能局限於「某脈主某證」的一般認識。若脈症不符,更應該深入分析。

       2、辨別和分析反映「至數」變化的脈象
       反映「至數」變化的脈象分三類:一是遲脈,二是正常脈的至數,三是數脈。臨
床錯綜複雜的「至數」變化,不外乎這三類。其他脈象若脈的「至數」變化為構成條件
,都是相兼脈。比如,促脈是「數」脈再兼「時一止」。再如,脈沉遲是遲脈與沉脈相
兼,脈沉數是數脈與沉脈相兼。
       「至數」變化最容易辨別,可用「呼吸定息」或「計時法」測定。一般認為,正
常脈的至數是一息四、五至之間。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都是遲脈。一息六至或六至
以上者,都是數脈。按計時法算,每分鐘脈動50次以下為遲脈,正常的至數每分鐘
60~90次,若超過正常脈的至數則為數脈。小兒脈的至數當另論。
       對至數變化的分析,一般認為,數脈主熱,遲脈主寒。但是,這只是「遲數」二
脈最一般的診斷意義。實踐證明,遲、數二脈對分析病證的寒、熱確有很大實用價值。
除此之外,脈的至數變化還有更廣泛的意義。比如,心臟的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病變以
及痛證、痰證、飲證等,都可通過脈的至數變化提供診斷依據。特別是「脈症不符」的
情況下,對至數變化的分析尤其重要。如《傷寒論》第二百一十三條說:「陽明病,脈
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此條所論,其脈遲,非虛非寒,乃
陽明腑實熱證。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分析脈遲的成因,不能認為是「脈證不符」。因實
熱壅結於裡,氣血阻滯,陽氣受遏,也可導致脈遲。因此,可用大承氣湯攻下實熱,蕩
除燥結。這說明,中醫對脈的「至數」變化有獨特的認識方法,必須辨明成因、性質、
病位、所主病證及其相互關係,綜合分析病理機制,才能充分體現至數變化的診斷意義
。再如促脈,其實質,是在數脈的基礎上又出現「時一止」的變化,表明「陽盛及陰」
或「熱極傷陰」,這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認識方法。由此說明,雖然脈的至數只是心
臟的搏動次數,但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脈的至數變化具有非常廣泛的診斷意義。因此,
對至數變化的分析,既要體現中醫理論的指導作用,又要兼顧至數變化的實質是心臟搏
動次數的變化,二者結合起來,更能體現至數變化的診斷意義。

       3、辨別和分析反映大小的脈象
       反映脈體大小的脈象分三類:一是正常脈體,二是洪脈,三是細脈。臨診所能觸
及的脈體大小,不外乎這三類。其他脈象若以脈體「大」或脈體「細」為構成條件,都
是相兼脈。比如,「虛脈」是脈體「大」再兼「遲、空、軟」等條件。「微脈」是脈體
「細」再兼「軟」。
       脈體大小的辨別,以正常脈體為依據。若比正常脈體「大」,都是洪脈。若比正
常脈體「小」,都是細脈。正常脈體的標準因人而異,可參考劃分「五部」的方法確定
。詳見第六章,不另重複。
       對脈體大小的分析,一般認為,洪脈主實主熱,細脈主虛。其實,這是洪細二脈
主病的一般規律。除此之外,這兩種脈象都有非常廣泛的診斷意義。比如洪脈,《脈學
闡微》說:「若病後久虛,或虛勞失血而現此脈,為陽盛陰竭之凶象。」此脈象雖為洪
脈,絕不是主實,可以肯定是「胃氣已絕」的真髒脈,不然的話,則未必是「陽盛陰竭
之凶象」。這說明,對洪細二脈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論。必須結合兼脈和臨床表現進行綜
合分析。古代醫家將虛實二脈確定為常用脈象,就是對洪脈及其主病性質進行綜合分析
的一個方面。因此,在洪脈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辨別虛實,不能認為洪脈都主實證。
       《傷寒雜病論》對脈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種方法。其方法
是將脈、病、症、治並舉,綜合在一起,辨脈辨症與辨證密切結合,進行全面分析,並
將脈診靈活機動地用於診療實踐。這是最能體現脈診診斷作用的重要方法。

       4、辨別和分析脈的流利程度
       滑、澀二脈是反映脈流利程度的脈象。脈的流利程度分三類:一是正常的流利程
度。二是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脈。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澀脈。其中,正常
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滑脈和澀脈,則是脈的流利程度發生了變化。因
此,可以根據正常脈的綜合表現,體會正常流利程度的脈形,為辨別滑、澀二脈積累經
驗,提供依據。
       滑澀二脈的辨別方法很難掌握。這是因為,脈的流利程度,要根據脈的多方面變
化來判斷。但是,其目的,並不是診察脈的其他變化,而是專門針對脈的流利程度。因
此,辨別滑澀二脈比較困難。其關鍵技術是,將指目按在寸口脈的脊部,細心體察脈管
內血液運行的流利程度,然後,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變化綜合體會。若脈管內的血液運行
滑利,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則為滑脈。若運行艱澀,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則為澀脈
。脈的流利程度沒有具體指標,只難根據正常脈的綜合表現反覆體會,因此,必須加強
基本功練習,多積累診察正常脈流利程度的經驗,才能準確辨別滑脈和澀脈。
       對滑澀二脈的分析,一般認為,滑脈與澀脈是相對的,性質正相反。但是,其所
主病證和診斷意義,不能拘泥「相對」或「正相反」的形式。有些脈書習慣用「相對」
或「相反」的形式論述脈象及其主病,其實,這種作法便於區分脈形和性質,卻不能準
確表達脈象的診斷意義。並且,若拘泥這種形式,則使機動靈活的脈法變得呆板僵化,
不利於發揮脈診的重要作用。比如,主病的滑脈多屬實邪為患,但澀脈的主病則有虛、
實之分,不能因為滑脈主「實」而認為澀脈必然主「虛」。並且,滑脈的主病,也未必
都是主實證。所以,對滑澀二脈所主病證的分析,必鬚根據脈的流利程度具體分析,不
可一概而論。

       5、弦脈的辨別和分析
       弦脈是反映脈體張力的脈象,其實質是脈體的張力增強。若寸口脈的張力正常,
一般認為是「微弦」,這是脈有胃氣,其具體表現為脈弦而有「和緩」之象。弦脈並不
都是主病的,有主「平」、主「病」、主「死」的區別,主要取決於胃氣的多少,可根
據弦脈的「和緩」程度辨別。主「病」的弦脈,即「胃氣少」的弦脈。主「死」的弦脈
,表明胃氣已絕,是「真髒脈」的程度,故主死。
       弦脈的辨別方法是:先觸及脈體,再對脈體進行按壓,其指感特徵是「按之如弓
弦狀」,若舉指,其脈體不隨手而起。這是脈體張力增強的表現。
       弦脈的出現率很高,歷代脈書對弦脈及其主病都有很多記載。一般認為,弦脈有
生理性弦脈和病理性弦脈之分。生理性弦脈是肝脈與春季相應的季節脈。病理性弦脈多
為疏洩失常、氣機不暢、氣血失和所致。其主病,多為肝膽疾患或寒證、痛證、痰證、
氣鬱、氣滯、瘀血、癥瘕積聚、疝痛拘攣等。除一些常見的病證外,支飲、懸飲、癖病
、瘟熱等,皆為弦脈所「主」之證。《脈經》說:「瘧脈自弦」。《脈學闡微》說:「
肝炎病脈多弦」。這說明,古代醫家對弦脈及其主病的分析,多與常見病或多發病密切
結合,總是不斷融匯新知,逐漸積累經驗,並非拘泥「脈症對號」的一種形式。

       6、緊、緩二脈的辨別和分析
       緊脈和緩脈性質正相反。緊脈的實質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緩脈的實質是
脈體「舒緩」或「緩縱」。這兩種脈象都是病脈,沒有「常脈」之說。其辨別方法是:
緊脈脈體「緊張」或「拘急」,按之有「左右彈人手」或「如切繩狀」的指感特徵。緩
脈脈體「舒緩」或「緩縱」,按之有脈體「張力」或「彈性」低下的指感特徵。
       緩脈應與遲脈相鑒別。《脈經》唯恐後人將遲脈與緩脈相混,其序言特別作了說
明:「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這是提示後人,對「緩脈」與「遲脈」,必須嚴格區
別。否則,就會誤診誤治,甚至造成嚴重後果。二者的根本區別是:遲脈診察至數變化
,緩脈診察脈體「舒緩」或「緩縱」的程度。絕不能混淆。
       緊脈應與弦脈相鑒別。其區別是:弦脈只是脈體張力增強,按之如弓弦狀。緊脈
則是脈體「緊張」或「拘急」,且有「左右彈人手」或「如切繩狀」的指感特徵。這兩
種脈象同中有異,在脈形和程度上都有一定區別。因此,弦脈有常脈和病脈之分,緊脈
都是病脈。
       有的脈書誤解了緩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所以,對緊脈或緩脈的分析有些欠
妥。比如,《診家正眼》說:「緩為胃脈,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其實,這
都是誤解了「緩脈」與「脈來和緩」的概念。實際上,「脈來和緩」才是胃脈。「緩脈
」並不是脈來和緩,這是兩種不能混淆的概念。因此,說緩脈「不主於病」是不對的,
說「取其兼見方可斷證」也是不對的。比如,《傷寒論》第二條說:「太陽病,發熱汗
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便是單賃緩脈辨證的實例。這說明,緩脈不結合兼脈
也可斷證。這說明,《傷寒論》並沒誤解緩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再如,《傷寒論
》第三條說:「太陽病,或以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名為傷寒。」此條與第二條相對應,說明緊脈與緩脈性質正相反。因此,應該澄清對緩
脈的曲解誤說,不能將緩脈認為是正常脈的表現。

       7、對長短二脈的辨別和分析
       長短二脈的辨別非常簡單。按「持脈輕重法」的操作規範,若寸口脈在寸、尺兩
端過於本位,則為長脈。若寸、尺兩端不及本位,則為短脈。
       長脈一般是體質強壯的表現。短脈雖非常脈所期,但並非都是主病的脈象。若矮
人脈短,且無其他不適,可不按病脈論。
       一般認為,主病的長脈多屬實證,短脈主病多屬虛證。其實,這是一般規律。比
如短脈,其主病並非皆是虛證,臨診時,因氣鬱、氣滯、氣逆、氣機不暢而脈短者並不
少見。因此,對長短二脈及其主病的辨別和分析,不能只按一般規律,更不能形式化。

       8、散脈的辨別和分析
       散脈有生理性散脈和病理性散脈之分。生理性散脈是脈體「大」而客觀上表現出
來的「散漫」之象,但脈體圓斂,且無其他不適。病理性散脈的脈形是:脈體不圓斂、
過度散漫或形體過度寬泛,甚至脈管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生理性散脈和病理性
散脈的主要區別是程度不同。因此,散脈的辨別和分析主要是根據散脈的程度。
       近代以來,散脈的應用越來越少。究其原因,是近代脈書沒理解散脈的脈形規範
和實際意義。因此,近代脈書對散脈及其主病的分析確有欠妥之處。
       在近代脈書中,散脈是「浮散無根」之脈。這實際只是散脈的一種程度,只能見
於危重病證。其實,散脈並不都是這種程度。作為常用脈象之一的散脈,並不以「浮散
無根」為必備條件,也不是只能見於危重病證。它既可以是病脈,也可以是常脈,有時
還是疾病向愈的佳象。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心脈搏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
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
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
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
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痺。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
當病足()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
病少血,至今不復也。」所謂軟而散,即散脈的脈形。顯然,其主病有輕有重,還可以
是疾病向愈的表現。所謂「消環自已」,即疾病向愈。這說明,不能將散脈認為是只見
於危重病的脈象。

       9、芤脈的辨別和分析
       芤脈是一種特殊脈形。它綜合了「浮、大、軟、中央空、兩邊實」等多種構成條
件,以「中央空、軟,兩邊實」為基本特徵。其實質,是大量耗傷津血,脈管血量不足
,脈管收縮與失血量不協調的脈形變化。因此,在診療實踐中,芤脈的出現率不高,往
往是一過性的脈象。若慢性病見芤脈,說明自身調節功能極差。
       脈診發展史表明,歷代醫家都以「中央空、兩邊實」為芤脈的基本特徵,基本上
沒爭議。因此,對芤脈的辨別和分析比較一致。比如,失血者出現芤脈,表明血管收縮
與失血量不協調。失血量過大,血管「空」,血管應隨之而收縮,若機體失血性調節功
能較好,則血管收縮與出血量相適應。若遲遲不見適應性的血管收縮,表明失血性調節
機能已差。這是古代醫家對脈象反映機體機能狀態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這種分析方法
在診療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診療實踐中,應該特別重視根據脈象變化分析機
體機能狀態,這是脈診切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之一。

       10、虛實二脈的辨別和分析
       虛實二脈以脈體「大」為前提。這兩種脈象的實際意義,是在脈體「大」的基礎
上辨別虛實。若脈體不「大」,則不具備虛脈和實脈的構成條件。
       一般認為,脈體「大」主實,脈體「細」主虛。其實,這是一般規律。脈體「大
」並不都主實,必須進一步辨別和分析。虛實二脈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其辨別方法是:
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若兼「遲、空、軟」等條件,則是虛脈,主虛證。若「大而長
」兼有「微強」的表現,則是實脈,主實證。
       診療實踐中所能診觸及的脈體,除正常脈外,不外乎洪、細兩類。「洪」代表大
於正常的一類,「細」代表小於正常的一類。因此,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辨別虛實,
是一個非常重要方面。古代醫家將虛實二脈進行改革,並列為常用脈象,其目的,即在
於此。脈診的發展史可以說明這一點。
       由於虛實二脈是相兼脈,其性質非常明確,所以,對虛實二脈主病性質的分析比
較簡單,凡虛脈都屬虛證,凡實脈都屬實證。

       11、微、濡、弱三種脈象的辨別和分析
       微、濡、弱三種脈象,以脈體「細而軟」為前提。其中,微脈不兼其他條件。濡
脈兼「浮」。弱脈兼「沉」。這三種脈象同中有異,應予辨別。若非「細而軟」的脈體
,則不具備形成這三種脈象的基本條件。
       由於近代脈書誤解了微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誤認為微脈只能見於危重病。
所以,影響了以上三種脈象的辨別和分析。其實,從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看,微脈有可
容許的變化範圍,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因此,微脈並不都是見於危重病的脈象。濡脈和
弱脈,都含微脈的構成條件,即脈體「細而軟」。在脈體「細而軟」的基礎上,若兼「
浮」,是濡脈;若兼「沉」,是弱脈。這說明,這三種脈象都不是只見於危重病。因此
,對這三種脈象及其所主病證的分析,應以實際表現時的程度為依據,不可一概而論。
但總的說,這三種脈象反映患者的體質條件較差,氣血不足,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證。

       12、動脈的辨別和分析
       對動脈的辨別,一般是按古文獻記載的脈形「對號入座」,對得上就是動脈,對
不上就不是動脈。這種辨別方法太機械、太死板。結果是,很少有人見過動脈。其原因
,是沒弄清動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
       由於脈診經典文獻難理解,動脈的實際意義被埋沒了。以《傷寒雜病論》和《脈
經》等經典文獻的記載為依據,可以將動脈的實際意義再挖掘出來。現已證實,動脈是
非竇性心律的脈形。所以,對動脈的辨別,應該結合非竇性心律脈形的特點,不必按古
文獻記載的脈形「對號入座」,其辨別方法可靈活掌握。如《脈經》說:「動脈,見於
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動搖。」《脈經》又說:「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
不齊,從寸口至關,從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這說明,古代醫家也
不是按一種方法辨別動脈。只要明確了動脈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辨別動脈並不難,臨
床並不少見。
       對動脈主病的分析,必須結合動脈的實質,若只按脈形進行分析,往往離題太遠


       13、結脈的辨別和分析
       結脈的辨別方法很簡單,凡脈有「間歇」即是結脈。需要說明的是,若脈「數」
而時有「間歇」,為促脈。這是從「結脈」分化出的一種脈象,因其另有診斷意義而被
確定專用脈名。因此,可將結脈和促脈區別開。
       結脈主要反映心律失常,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竇性停搏。促脈除反映心律失常外,
可以反映病證的寒熱屬性出現轉機,對辨別「厥」證寒熱具有重要意義。對結促二脈及
其所主病證的分析,既要考慮心律失常,還要體現中醫的特色理論。這是因為,中醫對
心律失常的脈象變化有獨特的認識方法。比如,促脈是在數脈的基礎上出現一止,但中
醫認為,這是「陽盛及陰」或「熱極傷陰」的病理機轉。這是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認識。

       14、辨別和分析脈的更代
       代脈反映脈的更代,對辨別脈象變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的發展轉歸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近代脈書誤解了代脈的實際意義,誤將代脈認為是「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
久復來」的脈象,因此,有些脈書對代脈及其主病的辨別和分析已離題太遠。
       以脈診的經典文獻為依據,可以將代脈的實際意義再挖掘出來。現已證實:代脈
主要反映脈的更代,這是對脈象進行診察和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按脈象隨「四
時」變化的規律,春季之脈應顯弦象。若春季其脈不弦,說明脈的更代不正常,這對分
析脈象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義。按這種方法,可以辨別一年四季的脈象是否與「四時」
相應,是否主病。並且,可以按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進行綜合分析,以辨明脈象與病症
的內在聯繫。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脈應顯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脈不滑而澀,說明脈
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養。這些實例說明,辨別和分析脈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
意義。因此,不能將代脈認為是脈有間歇的脈象,那就違背了代脈的實際意義。

       15、辨別和分析脈象的變化和轉變
       在疾病過程中,脈象發生變化或轉變,由一種脈象轉變為另一種脈象,古代醫家
稱其為「革脈」。脈的更代有一定規律,在疾病過程中脈象的變化和轉變也有一定規律
,代脈和革脈分別按這兩方面的規律對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這是革脈和代脈的區別。
古代醫家診脈,既診察脈的更代,又診察疾病過程中脈象的變化和轉變是否符合規律,
這對分析病理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驗越豐富,這兩種脈象的重要意義越明顯。
但是,由於《脈經》的表達方法很難理解,這兩種脈象的實際意義都被埋沒了。
       據考證,近代脈書由於埋沒了代脈和革脈的實際意義,使現在的診脈方法失去了
原來的靈活性。並且,對脈診充分發揮診斷作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現在的
診脈方法,若與經典文獻記載的診脈方法比較而言,確顯遜色。

       從脈診經典文獻的記載看,古代醫家開創的診脈方法,不僅非常實用,而且機動
靈活,但是,從《脈經》以後,脈診發生了變化,失去了原來的靈活性和機動性。現在
發現,其主要原因,是脈診經典文獻的表達方法難理解,一些脈名的實際意義被埋沒了
,脈診的實用技術沒全部傳下來。其中,革脈和代脈,都不是專指脈的某一種形態,而
是代表對脈象變化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兩種重要方法。代脈是按生理性的脈象變化規律進
行辨別和分析,革脈是按病理性的脈象變化規律進行辨別和分析。因此,這兩種脈象的
臨床應用最靈活,最機動,既可用於診察脈象是否主病,又可用於分析脈象與病症之間
的內在聯繫,還可用於診斷疾病的發展變化和預後轉歸。比如,《脈經》說:「三部脈
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毫無疑問,這是專指疾病過程中脈象的變化和轉變。
意思是說,若卒病其脈即發生變化和轉變,表明機體適應能力或調節機能尚可,此為脈
有生機的表現,故曰「卒病得之生」。若病的時間很久其脈才發生變化和轉變,表明機
體適應能力或調節機能很差,此為脈無生機的表現,故曰「長病得之死」。再如,失血
量過多的患者,其脈當沉細,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的。若不轉變為沉細脈,則不符合規律
,表明失血性調節機能太差,是脈無生機的表現。如扁鵲說:「病若吐血復衄者,脈當
得沉細,而反浮大牢者死。」所謂「牢」,與「革」正相反,指脈象不發生變化和轉變
。扁鵲的意思是說,反覆失血的患者,其脈當變為沉細,若浮大之脈不變為沉細脈,表
明失血性調節機能太差,故主死。所謂「浮大牢」,是浮大脈不發生變化或轉變,而不
是浮大脈與牢脈相兼。從脈診經典文獻對革脈和牢脈的記載來看,若脈象隨疾病的發展
規律而發生相應變化或轉變,則為革脈。若不發生相應的變化或轉變,則為牢脈。這說
明,在診療實踐中,按疾病發展規律診察脈象的變化和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並且
,疾病的發展有一定規律,脈象的變化必然有一定規律,若脈象變化不符合疾病的發展
規律,則需進一步辨別和分析。這對臨床辨證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絕不可忽視。

       以上說明,古代醫家篩選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有一定針對性
,其診斷意義都很重要。但是,由於二十六種脈象被埋沒或被誤解了一部分,影響了對
脈象的辨別方法,同時也影響了對脈象及其主病的分析。因此,應該根據二十六種常用
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掌握每一種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方法,這是對複雜脈象進行
辨別和分析的基礎。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婦人脈診探究
連建偉教授脈診經驗總結



                       
       連建偉,教授,國家級名中醫,博士生導師。18歲即開始行 醫,師從諸多名醫。
1978年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王綿之、岳美中等多位名師,精研
《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歷代方書,著述頗豐。臨床以內科雜病和婦科病為主。
治病強調脈症合參,知常達變。本文主要記載了連建偉教授婦人脈診的臨床經驗體會。
他認為婦人脈診亦遵循脈診的一般原則,但因婦人有經、帶、胎、產等特有的生理變化
和疾病,脈象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本文從月經脈、帶下脈、妊娠脈、臨產脈、產後脈、
男女胎識別法等方面對其進行了深入探討,冀能發現婦人脈診的一般規律,以饗同道。

       婦人脈診亦遵循脈診的一般原則,但因婦人有經、帶、胎、產等特有的生理變化
和疾病,脈象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千金翼方》日:「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男
左大為順,女右大為順。」丹溪亦云:「男子病,右脈充於左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
治,女子病,左脈充於右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四診抉微》載:「按診者,
診男先診左,診女先診右。非男女經脈有別也,從其陰陽,以察其盛衰也。」吾師亦認
為,一般婦人脈較男子略濡弱,而且右脈大於左脈,診脈時順序以先右後左為宜。

1、月經脈
       女子左關尺脈,忽洪大於右手,見心煩乳脹,口不苦,身不熱,腹不脹,是月經
將至的表現;經血來潮,脈象轉緩。
       月經先期、經血過多,脈來洪大或滑數,此為沖任有熱,可用四物湯加黃芩、石
膏等以清沖任之熱;經水先期、經血少,脈來細數,多為腎中火旺而陰水虧也,可擬知
柏地黃丸加減;月經先期,量多色淡,神疲,懶言,脈細弱,此為脾虛不固,可用聖愈
湯加減;月經後期,經血過少,脈來沉細而弱,為陽虛內寒而致,可用大營煎加減;月
經先後無定期,脈弦,此為肝氣鬱結也,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

       痛經一證,臨床所見,虛少而實多,實證多為氣滯、血瘀所致,虛證多為氣血虛
弱所致。行經時少腹脹痛,脈弦者,此為肝氣鬱結也,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治
之。而血瘀一證,又有屬寒屬熱之不同。大凡寒凝血脈者,經行多後期,少腹冷痛,經
水中有紫黯色瘀塊,脈來沉遲或澀,可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湯調治;瘀熱痛經,常見經行
前期,少腹疼痛拒按,經水中有紫紅色瘀塊,脈來實大而數,吾師以自制之二丹桃紅四
物湯(桃紅四物湯加丹皮、丹參)治之。

       婦人閉經有虛實之分,脈來細澀,或細弱,或尺脈微,多為沖任虛虧、精血不足
的虛閉證,可用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脈來弦澀,多為邪氣阻滯之實閉證,可用桃
紅四物湯或下瘀血湯等加減治療。
       血崩不止,脈多見芤,可用獨參湯以救之;漏下不止,量多色淡,脈來細弱,可
用歸脾湯或聖愈湯之屬治之;漏下不止,五心煩熱,脈來細數,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治
療。
       2、帶下脈
       帶下病一證,吾師多遵傅青主。帶下色白,清稀如涕,脈緩或濡弱,多為脾虛肝
郁,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所致,可擬完帶湯加減;若帶下色黃,宛如濃茶,脈來滑數,
多為濕熱下注,損傷沖任所致,可以易黃湯治之;帶下色青,稠粘不斷,其氣腥臭,脈
來弦滑而數,多為肝郁濕熱所致,可用加減逍遙散治之;帶下色紅,似血非血,煩躁易
怒,脈左關弦數,右關稍緩,此為肝郁化火,橫克脾土,濕熱下注,與血俱下,可與清
肝止淋湯治療;帶下色黑,氣腥,伴有腹中疼痛,小便赤澀,煩熱,喜冷飲,脈來洪大
,此為胃火太旺,與命門、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煎熬所致,可用利火湯治之。
      
 3、妊 娠脈
       已婚婦人平素月經正常,婚後停經二三月,脈來滑數沖和,左寸動甚,伴有嗜酸
或者嘔吐等表現,為受孕懷胎之候。
       《素問?平人氣象論》「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仲景云:「婦人脈滑數而
經斷者為有孕。」《脈經》亦云:「三部脈浮沉正等,按之無絕者,有妊也。」
       妊娠脈須與閉經脈相鑒別:妊娠脈必滑數沖和,而閉經虛證多為精血不足而脈細
弱,可予十全大補湯治之;實證或因痰濕阻滯、沖任不利所致,其脈雖滑,但多兼弦,
可用溫膽湯或導痰湯加減治療;或因瘀血阻滯,其脈多澀,可用桃紅四物湯或溫經湯或
少腹逐瘀湯治之。

       4、臨產脈
       《諸病源候論》日:「孕婦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脈經》
:「婦人懷妊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但離經者,不病也。」《醫
存》云:「婦人兩中指頂節之兩旁,非正產時則無脈,不可臨盆。若此處脈跳,腹連腰
痛,一陣緊一陣,二目亂出金花,乃正產時也。」吾師深以為是。

       5、產後脈
       婦人產後氣血虧虛,故脈象多為虛緩平和。四診抉微》云:「新產之脈,沉細緩
為吉,實大弦牢,其凶可明。」脈細弱伴乳汁不足,為氣血虛弱之候,可用八珍湯或十
全大補湯治之;脈弦而見乳汁量少,多屬肝氣鬱結,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治療;脈
弦緊伴腹痛,惡露不下,多為寒凝氣滯,可予生化湯嘗之。

       6、男女胎識別法
       如何識別孕男孕女,古代醫籍有諸多記載。《脈經》云:「婦人,妊娠四月,欲
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為生二子。」又「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
。左右手俱沉實,為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為生二女。」又云:「尺脈左偏大為男,
右偏大為女。」《四診抉微》記載:「妊娠,其脈三部俱滑大而疾,在左則男,在右則
女。」吾師以為,一般而言,左脈滑數甚則為男,右脈滑數甚則為女,但臨證時切勿將
診斷結果告訴求診者。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瑞春先生談如何臨證

陳瑞春(1936-2008),江西銅鼓人,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
導師。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學會委員,仲景學說研究會理事,全國中醫內科疑難
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江西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西中醫藥》雜誌常務編委,
江西中醫藥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
自幼隨父習醫,早歲參加聯合診所涉足醫壇,矢志岐黃。1958年考入江西中醫學院,畢
業後留校任教,1976年參加衛生部委託中醫研究院主辦的全國中醫研究班,1980年以後
任傷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任附屬醫院業務副院長,1989年改任第一副院長主
持工作,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程門雪用藥經驗述要

  江西省波陽縣中醫院  朱炳林


程門雪先生,字九如,江西省婺源縣人。近代著名中醫學家,曾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
著有《金匱篇解》,《程門雪醫案》等。他治學嚴謹,學問淵博,辨証獨具慧眼,用藥
絲絲入扣。現就其用藥經驗論述如下。

  時病用藥

程氏早年即以善治溫熱、傷寒而飲譽滬上。其用藥特點,誠如裘沛然先生所云“擅用輕
揚或淡滲法,用藥靈動” (“燈光雪影細論醫--懷念程門雪先生” ),何時希先生亦
指出,程氏的主要成就,是對“輕以去實法”的獨特之見 (“學貫古今藝擅眾妙--憶
當代名醫程門雪” )。僅就《程門雪醫案》看,其輕靈的用藥法頗資借鑒。

柴胡,葛根,豆卷,薄荷同用:四藥皆為輕清之品,其中柴胡主升散,為傷寒發汗解表
要藥,葛根、豆卷,薄荷亦清解衷邪之品。四藥合和,有解肌達邪之利,無發汗傷津之
弊,亦不致涼遏冰伏邪氣,無論風寒風熱,挾暑挾濕,均可運用。

黑山梔,豆豉同用:梔子豉湯為張仲景治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濃之証,古方中也多以山
梔為熱藥之向導。程氏仿此法,常用于春溫、風溫、濕溫或陰虛感冒,既有表邪,內又
有濕熱者,用此輕清升散,清熱除煩。有汗則用清水豆卷,亦常配枳殼 (或枳實 )理氣
寬中。

藿香、佩蘭、荷葉,荷梗、青蒿同用:五味藥皆為輕清芬香之品,可透風於熱外,
解濕熱鬱表之証,且又醒脾快胃,通利三焦,用於暑濕之証甚合。

杏仁,厚朴、茯苓同用:杏仁辛苦而溫,宣肺利氣,氣化則濕亦易化,厚朴苦辛而溫,
長于泄結散滿,理氣燥濕,茯苓甘淡而平,可淡滲利濕,從下分消。三藥同用,治濕遏
衛氣、三焦不利之証。

桔梗、枳殼、茯苓同用:程氏以此為小型杏蘇散。杏蘇散的命意是苦溫與辛甘合用,旨
在發表宣化。此三味乃苦辛甘淡合和,重在調暢氣機。二者皆著眼于肺氣,言期小型杏
蘇散也相宜,濕溫邪在衛氣,或外感初起夾痰濕者宜之。

橘紅、半夏、枳實、竹茹同用:溫病多因病邪既不外解,又不內傳,流連三焦,使三焦
氣化失司、津液停蓄,釀成痰飲。或因熱邪煎熬津液成痰濁。熱與痰飲相結,更加纏綿
難解,所以葉天士主張分消,上下之勢,當取“溫膽湯之走泄”。程氏此四藥同用,實
繼承葉天士學說,取法《千金》溫膽湯,達到和胃降逆、清化痰熱、疏利三焦之目的。

杏仁,蔻仁、苡仁,滑石同用;濕溫病雖有上中下三焦之分,治法有芳香化濁、苦溫燥
濕、淡滲利濕之別,但開上、宣中、滲下常常是配合使用。如里濕蘊熱的,更宜重在滲
濕于熱下,所以程氏取三仁湯法,宣通氣滯,分消走泄也。

黃連配半夏,黃連配生薑或乾薑、黃連配蘇葉,山梔配橘虹、山梔配生薑,黃芩配半夏
:此為苦辛合化、宣降濕熱法。辛能發散,開鬱通結,苦能燥濕,寒能清熱。二藥一冷
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投,陰陽相濟,有相輔之功,無偏勝之害,使濕熱
兩分,不致膠固難化。

花露的使用:程氏以白荷花露、枇杷葉露代水煎藥,治鄭某暑厥;以枇杷葉露沖服,治
陳某春溫重症,以薔薇花露合香稻葉露治張某濕溫,均得良效。溫熱之邪最易傷陰劫液
,治療溫病,一要保存津液,所謂“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二要顧護胃氣,
“先安未受邪之地”。花露之品就有這兩方面的長處,如白荷花露能清涼解熱,止渴生
津,薔薇花露能清暑解熱,芳香健胃;香稻葉健脾醒胃,養中氣,清餘熱,尤其是枇杷
葉露,上可潤心肺,中可安冒氣,下可養肝腎。《重慶堂隨筆》指出:“凡風溫、濕熱
 、暑、燥,邪在肺者,皆可以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
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氣而廓中州。”

    雜病用藥

在程氏治雜病的醫案中,則下列一些獨具匠心的配伍經驗,懂得臨床借鑒。

白芍配浮小麥:用于陰虛發熱。白芍微苦而酸,苦能補陰,酸能收斂,有益陰養血、退
熱祛煩、滋潤肝脾之功,配治骨蒸勞熱之浮小麥,相輔而相成。

細辛配五味子及乾薑配五味子:此為辛散酸收法,用于咳喘証。細辛,乾薑溫中蠲飲,
散寒降逆,五味子收逆氣而安肺氣,二藥一辛一酸,一散一收,一開-合,使之內外協
濟,相反而相就。欲溫化痰飲,程氏取乾薑和五味子同搗,效果頗佳。

肉桂配片薑黃:用于寒凝中脘心腹冷痛者。肉桂乃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品,善去痼冷
沉寒,片薑黃乃溫經止痛破直行氣之藥,善治心腹痞滿脹痛,二藥合和,溫中止痛之功
更著。

黃連配阿膠:治心腎不交、陰虛陽擾之不寐。黃連味苦為瀉心火之藥,阿膠味甘乃滋陰
補血之品,陽有餘以苦除之,陰不足以甘補之。但苦昧藥易從燥化,程氏囑咐黃連用量
宜小,用水,鹽水或蜜水炒,便無此弊。

茯神 (或朱茯苓 )配遠志、棗仁:用于心肝血虛神失所養之不寐。棗仁味甘質潤生心血
面養肝血,為養心安神之要藥,茯神,遠志均為寧心安神之佳品,三味和合,相得益彰
。考酸棗仁湯是棗仁配以川芎,程氏嫌川芎過于升散,不如遠志交通心腎,解郁開結,
雖辛而不猛,誠如張錫純所言:“乃和平純粹之品”,真經驗之談也。

白芍配木香,吳萸、黃連:這種配伍含戊己丸、香連丸、左金丸三方,可治胃痛,腹痛
,脅痛。吳萸辛溫暖脾,開鬱化滯,其性辛苦而燃,燥則易傷陰,陰傷則肝愈橫,但配
白芍則此弊可防,白芍乃養血柔肝、緩中止痛之藥,既可益脾陰面攝納至陰耗散之氣,
又能借陰液以和柔剛木桀驁之威。吳萸配黃連,重在苦寒瀉火,因佐吳萸之辛開則肝得
疏泄,胃獲和降。再配木香行氣和脾,能清化濕熱,濕熱一化則腸胃自安。

生地配仙靈脾:治腎陰陽兩虛的腰酸腰痛,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葉天士主張于血肉有情
之品,常投龜、鹿二仙以陰陽同補。程氏取生地與仙靈脾也是陰陽兩補之意,此二藥均
補腎,一為益陰之上品,一為壯腎陽之要藥。因龜、鹿價貴,程氏經驗更宜推廣。

丁香配蛇含石,肉果或配蛇含石,赤石脂、禹餘糧:治泄瀉久下止。泄瀉久不止,如因
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丁香配肉果可溫暖脾胃,化食行滯,肉果配蛇含石既散下焦虛寒
之氣,又可固澀大腸,使之溫而能澀。丁香與固澀的蛇含石,赤石脂、禹餘糧同用,對
脾瀉或腎瀉久不止者均有一定療效。

刀豆殼配枇杷葉 (炒香 ):用于產後肺胃之氣失降之呃逆。刀豆殼乃甘乎之晶,枇杷葉
香而不燥,合而用之,可平沖上之逆氣,安和胃氣,胃氣安則反胃止,呃逆停。
較之丁香、柿蒂溫中祛寒,又多一治法,且
不限于產後也。

鹿角霜配小茴 (鹽水炒 ),山甲 (炙 )
用于督,帶脈和臂經虛寒及氣血痹阻所引起的腰痛。鹿角霜咸溫,能溫補督脈,壯腎助
陽,添精益血,配小茴旺助沮腎散寒之力,又可理氣開胃,二藥同用,相得益彰。腎經
虛寒,陽氣虧乏,鼓動無力,則血液運行不暢,痹阻為患,在溫腎藥中,配以搜風通經
活絡之穿山甲,使關竅透達,經絡貫徹,臟腑宣通,血撬血痹化開,是腎損挾瘀的上佳
治法。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買書讀書路

記得浙江中醫學院畢業實習時,有幸跟隨張老師。當時就被張老師的臨証
水平所折服,更為張老師的人品所感動,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張老師的入室弟
子。機緣巧合,杭州市衛生局開展了為期三年的中醫師承教育,我終於如願以
償。記得2000年剛實習時,張老師就告訴我,當今社會為寒涼所傷最甚,陽
氣虧損是眾多疾病發生之根本,那時張老師就擅長用溫熱藥治療疑難病症,持
“寒邪非溫不散,水飲非溫不走,痰濕非溫不化,疼痛非溫不止,瘀滯非溫不
通,氣滯非溫不暢,食積非溫不消,虛寒非溫不補”的學術主張。同時又強調
不可太過偏執,任何好的方法都應該兼收並蓄。那個時候問張老師最多的問題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用經方兩大關


我虛度81歲,(1930——  )一生學做中醫55年,經歷了無數困苦魔難,闖過五大關(
明理關、醫德關、臨症關、劑量關、毒藥關)。現在蓋棺定論,不過勉強及格而已。
現在扼要敘述一下我闖最後兩關的經歷,或許對青年一代有點借鑒作用。

一、劑量關
醫界共識:劑量問題是經方不傳之秘。劑量,是方藥治病的核心一環,猶如將軍的刀劍

自81年東漢度量衡器?——大司農銅權——出土,證實了漢代一兩等於現代15.625克,一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之孫文垣醫案



孫文垣醫案

<篇名>表嫂孀居二十年右癱不能舉動神情恍惚亂言多悲泣

表嫂孀居二十年矣,右癱不能舉動,不出門者三年,今則神情恍惚,口亂言,常悲泣。
詰其故,答曰︰自亦不知為何故也。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葉橘泉先生的一句話

葉橘泉(1896-1989),是上個世紀著名的經方家,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學部
委員。他說:「不知何時開始,何人作俑,我們現代的中醫臨床診治,不大注意繼承先
賢傳統經驗的方劑,大都習慣於自由處方,隨心所欲,加減藥味,方無定型,而且沒有
方名,只寫某某法。這樣做,即使治好了病,也無法總結,既不利於推廣經驗,更不利
於傳授後學。」他這段話好像是對今天的中醫人說的。當今許多中醫,特別是名醫專家
們似乎更喜歡講治法而不喜歡講方,講方也多講後世方或經驗方自擬方,似乎只講方就
不能顯示學問的深邃,講方證就不能體現思路之靈活,如此這般,蔚然成風,中醫的學
術發展步履維艱也在情理之中了。雖然葉橘泉先生有此言在先,但在積重難返的我國中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黨人參消失之謎
文/一葉輕舟

長治,古稱上黨,「居太行之巔,地勢最高,與天為黨。」秦時置上黨郡,北周宣
政元年置潞州,明嘉靖八年改稱潞安府。新中國成立後改設晉東南地區和長治市,由山
西省直轄。中藥材「黨參」因原產地在上黨而得名。事實上,上黨不僅是黨參的故鄉,
還是名貴藥材「人參」的故鄉,只是人參在上黨人的視線中已經消失了500年左右。那麼
,上黨人參是怎樣消失的呢?就讓我們從古詩詞開始來認識它吧。
得真英自紫團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師承要潛心侍診方得真諦 [轉載]

2013年06月20日

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6月8日是全國名老中醫李壽山去世後的「頭七」,作為最小的弟子,遼寧錦州的青
年中醫師張雷仍處在對老師的哀悼和思念中。當年,他大學畢業,認為要成為一個好中
醫,僅靠學校所學遠遠不夠,必須拜名師,跟隨臨床侍診,才能在醫術上快速提高。於
是他下北京、赴大連,先後跟隨郭志強、李壽山等名醫學習。「跟師名醫,不僅能提高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什麼「順丁烯二酸」的解毒不宜喝「甘草水」

前一陣子有中醫師提出「順丁烯二酸」的解毒可以喝「甘草水」,
我覺得檢討藥理作用,這是不適宜的,解釋一下。


■ 順丁烯二酸的毒性

根據科學文獻資料指出,順丁烯二酸的急毒性低,對人類不具有生殖發育、基因等毒性
,亦無致癌性。依美國環保署 (EPA) 研究報告顯示,對於敏感族群嬰兒及小孩也無須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故事是說,有位孫先生,感冒來看診,醫師開一般微辛輕解法加杏仁、象貝
,不但沒效反而更嚴重流鼻血,原來是昨天晚上吃燒酒雞,使得病情加重。
所以說,這種白目者不只是現代,古代也是有的。
所以學中醫一定要讀醫案

冒風輕証不慎口食轉重 
城西孫某,感冒風邪,豐用微辛輕解法加杏仁、象貝治之。 
服二劑,複來趕請,謂方藥無靈,病忽益劇, 息賁胸閉,鼻衄如泉。 
即往診之,寸脈皆大,沉按滑數而來。 
豐曰︰此風痰壅閉于肺,化火劫絡之証也。 
方中並無補劑,何得加閉?又無熱藥,何得動衄?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笑談中醫七大門派 「轉載」

金庸筆下,僅僅一個江湖武林就分出了少林派、武當派、峨眉派、崑崙派、崆峒派、明
教、日月神教、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丐幫、五毒教、華山派等等。
確實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所以很多行業都分出了門派,中醫也不例外。
簡單說,比如四川相對陰雨多,較為潮濕,所以當地人多喜辣食,而醫生也一樣要開
一些辛辣芳香祛濕的藥品來化解自然界多餘的濕氣;東北則天寒地凍,至少以前是這樣
,所以東北人為了保護身體,只能是睡火炕、喝高度酒,得的病也更多的是因為寒冷而
導致的風濕、咳喘、胃病、心臟病等,所以醫生必須要在藥裡加入溫熱驅寒的藥物來克
服多餘的寒氣來治療。一樣的原理,在中醫的圈子裡根據地區緯度和經度的不同、地方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