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談吉益東洞的精神
24478_16529_1713

我喜歡京都,還因為京都是吉益東洞事業成功的地方。
吉益東洞,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日本醫學家。吉益是姓,東洞是名。
18世紀之前,日本的醫學基本上是承襲我國金元明醫學體系,李東垣、朱
丹溪等醫家的學說風行東瀛,醫家大多講五臟氣血經絡,用藥以補益理虛
為主,當時簡稱李朱醫學。吉益東洞是反李朱醫學的。他排斥空論,唯求
實見。他提倡方証相對,主張萬病一毒,擅腹診,用古方,在日本醫學界
刮起了一股古方旋風。一時間,追隨者如流,成為日本古方派的開山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熊繼柏糾正中醫人的幾個錯誤觀念

  糾正幾個錯誤觀念

■ 錯誤觀念一:中醫是經驗醫學。

  中醫要有臨床經驗,但是更重要的是中醫要有理論指導,如果沒有理論指導,中醫
就永遠提不高,昇華不了。

  我的學生都知道,我看病絕不是用幾個固定的藥、固定的處方,而是要根據病情辨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經方名醫陳伯壇

chenbotan-br
chenbotan-s2

陳伯壇(1863-1938年),名文煒,字英雄,廣東新會外海鄉(今屬江門市郊區)人。出
身貧家,得族親資助入學,熟讀經史義理,兼學中醫。年弱冠,在廣州大馬站懸壺濟世
。陳注重醫德,視病人之痛苦為自己之痛苦,有濟世扶危的精神,故深得人愛戴。1938
年5月29日病逝於香港,終年76歲。 著有《讀過傷寒論》、《讀過金匱》和《麻痘蠡言
》等書。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熊繼柏談中醫讀書

文/熊繼柏
119725261
講講中醫從什麼書讀起,這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有人曾採訪過我,問我是什麼派的,
我說我既是學徒派,又是學院派;問我是什麼文化水平,我說我就是學徒出身。

我記得二十年前,我校的彭堅教授講過一句話,他說:「我們湖南中醫應該研究熊繼柏
現象。」確實是學徒出身,我倒不在乎什麼研究我的現象,也沒有誰研究過我的現象,
我一直在考慮的是中醫的教育問題,我不講規律,我就講講我是怎麼讀書的。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大千歸台灣:這裡有真正的中醫
9b2deee393
《張大千歸台灣:這裡有真正的中醫》
我最近整理資料看到這篇,有點疑問,張大千看那個中醫師?這麼厲害,我怎麼從來沒看過相關資料?
後來一想,可能嗎?大人物難免講些應酬場面話,尤其是畫家大師是需要高官人情相哄抬的,
後來又找到下面一篇,這應該合乎常理,比較接近真相了。


無言!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略論傷寒的救陰法-陳瑞春

《傷寒論》中寒化證居於首位,治療大法,側重於辛溫。故有「傷
寒法在救陽」的說法。其實,深究全論大法,「救陽」固然占主
導,而「救陰」的理論亦散見於全書,同樣是論中治法的重要組
成部分。不僅如此,其救陰大法,對於後世溫病學的發展,有著
極為重要的影響。因而,應當在了解救陽法的同時,對救陰的大
法,也必須深入研究,才能窺視論中治法的全貌。本篇就論中的
救陰法,結合臨床運用。歸納整理如下。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消風散臨證應用舉隅

趙東瑞,程靜英,林蓉


消風散最早出自《外科正宗》,由荊芥、防風、蟬蛻、胡
麻、苦參、知母、石膏、牛蒡子、木通、當歸、生地、甘草組成,
功用為疏風養血、清熱除濕。原方主治風濕浸淫血脈,致
生疥瘡,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雲片斑點,
乍有乍無者 。筆者用其治療接觸性皮炎(包括大漆皮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念我的外公焦樹德教授

作者:陳詠梅


外公焦樹德


每次,當我的車在櫻花街駛過,都會不禁意望一望,望一望外公家的那一扇小窗
。白天仍然可以望見窗台上的吳茱萸盆景。晚上卻少了外公在時那盞因老人夜讀而亮著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治療原則


  (一)中醫治療分類:

本病的辨証要點主要在於辨別關節腫痛性質。

初期,關節疼痛腫脹無定處,為風邪
關節疼痛較劇,肢節拘急,遇寒加重,舌淡苔白,為寒邪
關節腫脹,疼痛劇烈,發熱,口渴。皮膚斑疹,舌紅苔黃,為熱邪
關節腫脹較甚。肢體沉重,苔膩,屬濕邪偏勝
關節腫脹日久,關節刺痛,皮下結節,關節強直、畸形,舌質紫黯,舌有瘀斑,脈細澀
或滑,為痰瘀痹阻

病程較短,關節腫脹疼痛較甚,發熱較重,苔厚,脈弦滑有力者,屬實証
病程較長,關節疼痛腫脹較輕,肌肉萎縮,兼有倦怠無力,食少便溏,
氣短,舌淡,或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者,屬虛証
在病變過程中,由於邪正交爭,每見虛實夾雜証候

祛邪扶正為本病的基本治療大法。
祛邪應以祛風、除濕、散寒、清熱、化痰、祛痰、通絡止痛為主;
扶正則應以補氣血、益肝腎為主。

1.熱毒痹阻
症狀:關節腫脹熱痛,疼痛劇烈,触之發熱,屈伸不利,兼發熱,口渴,汗出,咽喉疼
痛.皮膚斑疹,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洪大。
  
治則:清熱解毒,通痹止痛。
方藥:白虎湯加減。生石膏 15g,知母 12g,金銀花 24g,連翹 15g,蒲公英 15g,黃
芩 9g,忍冬藤 12g,秦艽 12g,生地黃 15g,牡丹皮 15g,甘草 6g。
寒熱往來者,加柴胡和解表里;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麥冬生津止渴;
上肢關節痛重者,加桑枝通絡;
下肢關節痛重者.加牛膝;
皮膚見斑疹者,加赤芍、丹皮、桃仁涼血活血;
心煩不寧者,加黃連、梔子清熱除煩:
咽喉腫痛者,加玄參清熱利咽;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瀉熱通便。

2.濕熱痹阻
症狀:關節腫脹疼痛,微紅,触之發熱;關
強伸不利,肢體沉重,發熱,心煩,口渴不欲
舌質紅,苔厚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除濕,通痹止痛。

方藥:四妙散合宣痹湯加減。蒼朮 15g,黃柏 9g,木瓜 12g,滑石 15g,漢防己 9g,
薏苡仁 24g,蠶砂 12g,梔子 12g,連翹 12g,忍冬藤 12g,甘草 6g。熱重者,加銀
花清熱瀉火;關節腫甚者,加豬苓、澤瀉利濕消腫;上肢痛者,加桑枝、片薑黃;下肢
痛者,加川牛膝;關節痛甚,加青風藤,或全蝎。

3.寒濕痹阻
症狀:關節冷痛腫脹,疼痛較劇,觸之不溫,遇寒加重,遇熱減輕;關節拘急,屈伸不
利,日久關節強直、畸形;兼見肢冷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弦緊。

治則:散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制附子 12g,麻黃 9g,細辛 3g,桂枝 6g,白芍 15g,
黃耆,18g,烏頭 12g,甘草 6g。
關節痛甚者,加全蠍,蜈蚣等蟲類藥活血通絡止痛;
關節腫甚者,加澤瀉、豬苓除濕消腫;
上肢痛甚者,加羌活,片薑黃;
下肢痛甚者,加獨活、牛膝;
關節畸形者,加補骨脂、川斷、巴戟天、仙靈脾等補腎強壯筋骨。

4.痰瘀痹阻
症狀:患病日久,關節刺痛、腫脹,按之較硬,關節周圍膚色紫黯,屈伸不利,甚者關
節強直、畸形,或見皮下結節;舌質紫黯有瘀斑瘀點,脈細澀或弦滑。

治則:化痰祛瘀,通絡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桃仁 12g,紅花 12g,赤芍 15g,牛膝 15g,白芥子 9g,羌
活 9g,地龍 12g,制南星 9g,皂角刺 9g,甘草 6g。
關節痛甚者,加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或加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蟲類藥活血止痛,搜
邪通絡;
關節腫甚者,加蒼朮、薏苡仁;
關節強直、畸形者,加補骨脂、川斷、巴戟天等補腎強壯筋骨;
關節屈伸不利,加雞血藤、透骨草舒筋緩急。

5.氣血兩虛
症狀:關節冷或疼痛、腫脹,活動後加重,屈伸不利,甚者關節強直、畸形;兼有面色
不華,食少,四肢乏力,氣短,汗出,心悸;唇舌色淡,脈沉細無力。
  
治則:補氣養血,祛邪通絡。
方藥:黃耆桂枝五物湯加減。生黃耆 24g,桂枝 6g,白芍 15g,當歸 9g,地黃 15g,
蒼朮 12g,威靈仙 12g,雞血藤 12g,首烏 12g,青風藤 12g,甘草 6g。
關節冷痛較劇者,加制附子;
上肢痛者,加片薑黃;
下肢痛者,加牛膝;
關節強直、畸形者加全蝎、蜈蚣等蟲類藥活血搜邪;並加補骨脂、川斷等補腎壯骨。

6.肝腎陰虛
症狀:關節酸痛、腫脹、屈伸不利,甚者關節強直、畸形,關節触之微熱,腰膝酸軟無
力,形體消瘦,咽乾耳鳴,頭暈目眩,或見盜汗,五心煩熱,午後低熱;舌紅少苔,脈
細數。
    
 治則:滋補肝腎,祛邪通絡。 
方藥:左歸丸加減。熟地黃 18g,生地黃 15g,山藥 15g,山萸肉 12g,牛膝 12g,枸
杞子 12g,菟絲子 15g,鹿角膠 12g,白芍 15g,當歸 12g,雞血藤 12g,首烏藤 15g
,青風藤 12g,甘 草 6g。
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清熱;
關節腫脹者,加蒼朮、薏苡仁除濕消腫;
關節強直、畸形者,加全蝎、蜈蚣等蟲類藥活血搜邪。

7.腎陽不足
症狀:關節冷痛腫脹,屈伸不利,甚者關節強直、畸形,兼有精神不振,腰膝酸軟,畏
寒喜暖,手足不溫,面色不華,小便頻數;舌胖質淡,苔白,脈沉弦無力。
    
治則:溫陽散寒,祛邪通絡。
方藥:蠲痹沖劑加減。生地黃 15g,熟地黃 15g,熟附片 9g,骨碎補 12g,淫羊藿
12g,獨活 12g,桂枝 68,防風 12g,知母 12g,皂角刺 9g,白芍 15g,羊脛骨 12g
,紅花 12g,威靈仙 12g,伸筋草 9g,補骨脂 12g,甘草 6g。
上肢關節痛重者,加片薑黃、羌活;
瘀血明顯者,加血竭、乳香、沒藥;
腰腿疼痛重者,加桑寄生、牛膝;肢
體蜷縮者,去防風,加生薏苡仁、木瓜舒筋緩急。


(二)治療注意事項:

1.傳統的治療採用「金字塔型」模式,
也就是先由底層最基礎的開始,沒效再逐步向上,
剛開始醫師建議不用吃藥,多休息,
以後沒效再開止痛藥,物理治療,
再沒效開類固醇,關節注射,
關節變形了就開刀裝護具,
現在的觀念是,一開始就全面療法,多方面配合,
避免關節受損,.因為關節軟骨一旦破壞就長不出來,
如果剛開始疼痛,沒有積極治療,破壞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必須一開始就全面複合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2.全面療法包括:
西藥
精神
飲食
運動
肌力訓練
溫度療法(.急性發炎時冰敷,平常熱敷增加血液循環)
中醫中藥

3.這當中,中醫跟飲食比較相關,我討論一下幾個原則:
要有長期對抗的決心,一般分急性期,慢性期,緩解期治療,
不是不痛就可以停藥了。
我的做法是開一個可以久服的處方,持續吃藥一段時間,
慢慢修復身體組織。
症狀穩定一般需要3個月至半年。

設計處方除了上述的辨證論治,應該也要有免疫學的觀念,
本病為慢性病,病久成虛,有虛瘀存在,有寒瘀也有熱瘀。
滋陰化瘀為本病的一大治法。
    (1).要選用能抑制亢進的體液免疫功能,抑制免疫複合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
藥,如忍冬藤、虎杖、生地黃、玄參、廣鬱金、黃芩、槐花米等。

    (2).要選用具有抗過敏反應、消炎止痛作用的中藥,‧重用羌活和崗稔根。選用漢防
己、秦艽、五加皮、細辛、獨活等。
這些藥有溫性的有涼性的,要按照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辨証規律來使用。

其中有些藥有副反應,要掌握好劑量。
由於要長期服用,選擇能增大劑量、副反應小的又不太苦的藥,
如羌活、忍冬藤、五加皮等。

解除肌肉酸痛可用威靈仙、忍冬藤、漢防己、薏苡仁。

川草烏、附子、桂枝,性熱,用于寒証或寒體的病人。
對寒痛有效,對熱証有時會加重疼痛。
臨床上常有寒熱錯雜的病情,加入制川烏會增加止痛的效果。

    (3).要選用能改變滑膜血管通透性,消腫化飲,使積液重吸收的藥,
可重用副反應很小的葶藶子,並同用白芥子或桂枝或再加鹿角片。

    (4).要選用能增加血流,保護骨質的藥,如接骨木、川斷、川芎、骨碎補、赤芍甘
當歸等。    

    (5).要選用能提高體內激素濃度的中藥,如龜甲、生地黃、熟地黃、知母、補骨脂、
仙靈脾、巴戟天、鹿角片、白僵蚕、川牛膝等。

    將以上5個方面的治法結合起來是能夠用於不太重的類風濕關節炎,經3-6個月的
治療,可以使病人關節不痛、不腫、不僵、不變形,積液消除,取得完全緩解的效果。

川烏、 草烏、 附子、均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劑量要注意,需由中醫師處方,
想當大劑量火神派大師,一定要久煮1小時以上,避免中毒。

部分大陸資料使用「雷公藤」等免役抑制劑,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療效        
但是副作用大往往導致胃痛,女性閉經,(苦性大寒),                  
要這樣搞,還不如直接吃西藥的免役抑制劑。                               

體質虛弱者,醫師可以適度使用人參、黃耆、靈芝等補氣類中藥,
但是建議合方小劑量治療,要避免高劑量長時間使用單味服藥。

中醫的要求,除了基本的止痛以外,還要兼顧「抑制免疫」功能,
千萬不可「提高免疫」,會加重病情。
     
                        
(三)飲食禁忌:                                            
1.中藥補品例如:十全大補湯、 四物湯、八珍湯....不要自己買來吃,
,必須由中醫師處方加減,醫師認為病情上有需要才可使用。

2.少吃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麻辣鍋這些燥熱補湯,
過辣,芥末,都要避免。
 
3.少吃類雌激素食物,例如山藥、榴槤、大豆異黃酮濃縮製劑
豆漿不要每天都喝

4.外國Darlington醫師研究,穀類食物是最常被抱怨的,
例如玉米小麥類製品會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
其他還包括豬肉、羊肉、乳製品、蛋、部分水果、
花生、咖啡、醬油,這部份大家留意一下。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述日本漢方醫學之特點
沈紅
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2年第01期
uv



中醫學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源遠流長。它不僅對中國人民的生殖繁衍、健康保
健、防病治病起著積極作用,而且給日本也帶去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就日本漢方醫學的
特點加以闡述。概略地追溯一下,我們發現日本漢方醫學一開始是全盤以中國為範本而
接受的。日本 701 年設立的典藥寮就是效仿我國 624 年唐朝太醫署的教育機構;日本
最古的醫書《醫心方》是參考許多中國醫書寫成的。特別是 1498 年田代三喜結束了在
明朝 12 年的學醫生涯返回日本 [1],這對日本漢方醫學起著極為深刻的意義。

田代三喜是日本漢方後世方派醫學的鼻祖。他將所學的李東垣、朱丹溪學說,即以《內
經》學術思想為核心,強調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等觀點的李朱醫學帶到日本並使其迅速
得以普及。三喜將體內致病因子歸結為血、氣、痰,因而疾病就有血之病、氣之病和痰
(水毒)之病三種分類。以後日本漢方古方派提出的“氣血水說”大概也源於此
[2] 。

三喜有一弟子叫曲直瀨道三。道三以師承先生的知識為基礎,博覽群書,樹立了曲直瀨
流醫學體系,即以後被稱作的後世方派,在江戶初期極為顯赫。道三摘錄引用中國醫學
文獻撰成《啟迪集》。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寫道:“朝未著察證辨治之全書也。予不慮淺
知,私拾聖賢之檃括,普集諸家之樞機而竭力極意,徐數十年而綴以為八卷”。這裡所
謂的“察證辨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幾乎同義。由此可見,以曲直瀨流為代表的
後世方派雖宗李朱醫學,但也避免固守某一學說,提倡參酌諸說,廣采眾長,臨機應變
的處置方法。曲直瀨流醫術注重人體內在平衡,並且當時已總結出簡單的要點,將治療
處方編成口訣本隨身攜帶。為避免副作用,又多採用平穩的以補為主的治療方法。這是
那個時期的治療特點 [3]。可以說曲直瀨流醫術多少帶有一些日本獨自性格,即日
本化的李朱醫學,但此時的日本漢方同中醫學是與金元時期的學術思想一脈相承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發展,日本漢方繼後世方派之後出現了古方派,《傷寒論》被
廣泛採用;由於荷蘭醫學被輸入而未接受中醫學的髒腑理論;由於中國醫書傳入的困難
,溫病理論也沒有得到發展 [1]。因為日本和中國兩國各有歷史發展階段,醫療政
策以及在現代醫療中所起作用不同等緣由,致使日本漢方的基礎理論、診斷治療和藥物
運用與中醫學存在較大差異。

下面擬從四個方面淺述日本漢方醫學的特點。 
日本漢方古方派在復古主義興盛的社會大背景之下,提倡漢方回到醫之原點,排斥墨守
李朱醫學而竭力推崇張仲景的《傷寒論》,但對該書中散在的《內經》思想,即陰陽五
行卻當作空論臆說予以否定。古方派主張“不問病因之虛實”,力求重視疾病狀態,唯
見症以施治。他們將病因歸結為“一氣滯留議”“萬病一毒論” [4],以“親試實
驗”作為立論根據,可見其重視臨床實際的程度。古方派所提倡的醫學思想的偏頗之處
最終被糾正,陰陽等基本概念得以恢復,但“隨證治療”的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作為日本
漢方醫學的傳統而被繼承,並占著主導地位 [5]。“隨證治療”與中醫學的“辨證
論治”有著根本不同,所謂隨證治療是日本漢方醫學的診斷治療體系。凡診斷所依據的
“證”,其概念與中醫學也有所不同。廣義上講,是疾病出現的病狀與癥候的綜合,如
常常使用的“陰虛證”、“陽實證”等術語即屬此,是疾病的大致分類。狹義上講,是
湯藥方所適應的癥候群,即以方劑所具有的名稱——某某湯證來命名,以此作為對疾病
的認識,例如把適應於小柴胡湯的癥候群稱為“小柴胡湯證”,將證和治療處方直接聯
繫在一起。隨證治療是根據患者的口訴癥候歸納整理為適合於藥方的癥候,使藥方與癥
候一一對應,這種方法又稱作“方證相對”。中醫學的辨證論治是根據中醫學的基礎理
論對病症進行分析、辨別、綜合、認識以及決定治療方針,選定方劑斟酌藥味的君臣佐
使和加減的過程,是理法方藥的具體體現。辨證論治較於隨證治療的好處在於它極具嚴
密性,容易及時反饋對疾病治療的過程和效果。但“隨證治療”也不失為日本漢方醫學
之特色。

日本漢方醫學雖然有陰陽虛實之概念,但陰陽並不是作為總括掌握人體狀態之綱領,實
際上只是作為判斷寒熱、虛實的衡量標準,以此來大體把握病態而處方。陰陽是病情寒
熱之別名,是構成證的因子,決定證的條件 [6],實是體力充實,虛是體力虛脫之
表現 [7]。髒腑學說、經絡學說在日本幾乎不被采納或失缺其重要部分。日本漢方
醫學還忽視以整體觀念來觀察作為一個統一體的人的身體,忽視季節等環境因素與機體
的調節,僅僅著眼於以存在人體的物質基礎——氣血水之狀態來觀察人體。因此,它雖
能對氣血水活動所表現出來的表面現象進行詳細觀察,但對人體內部發生的何種病理現
象全然放棄探索,又由於它不重視疾病發生與環境因素的相關性,結果不僅失缺了重視
環境因素與人體調和的觀點,而且還否定了傳統的病因學說,因而日本漢方醫學在關於
疾病如何發生這一問題上總是模糊不清,只處在解釋癥候,套用藥方的那種“方證相對
”模式之中。中醫學基礎理論是以陰陽學說作為八綱辨證的總綱,以表裡、寒熱、虛實
為尺度來掌握疾病的部位,病性和正邪之盛衰。

中醫學將疾病發生歸為:一是由於氣候環境等來自外部入侵人體的“病邪”作用而發病
,這是實證,是邪氣盛的表現;二是由於人體防禦抵抗疾病能力的“正氣”衰退而發病
,這是虛證,是正氣不足所致。日本漢方醫學否定來自外部的病邪,因而實證的概念也
變得模糊,而以體力的充實與否作為虛實的尺度。這種否定病邪僅以體力強弱論虛實的
見解成為日本比較一般的認識。

日本漢方也是根據望、聞、問、切四診綜合掌握癥候作出診斷的,但它極其重視腹診,
這是古方派重視《傷寒論》有關腹證的結果。古方派認為“腹為生命之本,百病皆源於
此”,“萬病根於腹,治病必窺腹”。所謂腹診,是根據腹壁的緊張狀態、抵抗、壓痛
以及臌滿等來判斷患者體之虛實,以《傷寒論》中的“胸脅苦滿”、“心下痞堅”等自
覺癥狀與腹部他覺癥狀相聯繫,選定治療方劑。所以腹診在日本漢方醫學根據方證相對
而行隨證治療中是極為有用的診斷技術。在日本鎖國體制下的江戶時代,要接受中醫學
其媒介幾乎只限於醫書,而要領會文中不能表達的微妙之處尤其是實際操作技能部分就
變得很困難。脈診就是如此,必須跟隨經驗豐富的先生練習積纍方能嫻熟。有人認為脈
診還往往表現出個人性格喜好,未必嚴密。所以古方派以後的日本漢方認為脈診缺乏客
觀性,未予重視。《傷寒論》中有對舌之所見的記載,故日本漢方也行舌診,但它認為
舌診價值不高,也未予特別重視。 

日本漢方沒有系統的藥物學理論知識,忽視了本草的歸經、藥物氣味與效能的相關性。
這也是日本漢方否定中醫學的髒腑理論和病因學,致使說明藥物效能的必要的基礎理論
缺乏之原因。日本漢方的藥用量是很小的(中國是日本的 3 ~ 5 倍),處方的藥味也
很少。一般認為是由於日本漢方藥物依賴進口,花費昂貴而致。有人認為日本人即使服
用少量藥物反應也極為敏感,而中國人日常生活食品中也攝取生藥,故感受性低下,需
較大的藥用量及較多的藥味才奏效 [8]。還有人提出由於醫生醫技不高明,唯恐誤
治而少投之故。還由於日本使用的生藥乾燥,很少經過加工,中國則用各種手段對藥物
進行加工炮製,加強藥物的效力去除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據此提出中國與日本兩者間藥
用量的多少同對於藥物經驗積纍的多寡有很大的關係 [9]。日本漢方常用的藥味種
類有 250 種左右。日本很少使用中國傳統本草書記載的藥物及地方民間藥物。常用方
劑是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出處的方子,且不足半數。後世方派則多使用宋
代《和劑局方》和明代《萬病回春》的方劑。在運用藥物一點上,日本不任意改變基本
方劑,一般照原方使用,至多進行 1 ~ 2 味藥物的加減。不象中國根據氣候等環境因
素以及病人年齡、性別和體質等內在因素靈活加減,以法組方那種注重調節病人機體陰
陽之平衡。日本漢方用藥的主流是“非修正”地使用記載於古典的方子。它的長處是能
夠對藥方適用條件嚴格地分析、考察,進行詳細研究,在開拓藥方新的藥效方面成為可
能,還可以克服偶投妄殺的弊端。不足之處是由於照搬使用,即使不懂方劑構成理論也
會使用 [10]。

日本漢方由於歷史諸方面的原因,對明末《景岳全書》裡的方劑及清代溫病學方劑等比
較生疏。另外,日本漢方多喜歡使用膏浸劑成藥方,而較少使用湯藥方。有人說這是日
本人喜好簡潔的性癖使然。膏浸劑一般還制成虛證用、實證用、虛實間證用和保健用劑
型。綜上所述,日本漢方醫學有其獨到的一面。但由於其主要依據古典與口訣本,只重
視經驗性方面的治療,因此理論比較匱乏。由於摒棄了中醫《內經》的重要核心內容,
只注重《傷寒論》,且又誤認為陰陽的分類等於三陰三陽的分類,因而失卻了陰陽理論
的本來意義,形成日本漢方醫學陰陽虛實的獨特概念 [11]。在診斷治療中特別重視
腹證,創立了獨自的腹診法。運用藥物方面通常照搬使用古典記載的尤其是《傷寒論》
中的方子,藥用量也非常之小,且多用漢方成藥方。

有人認為日本漢方醫學處於一種閉塞狀態,如果一直停留於研究《傷寒論》、《金匱要
略》之中,就永久不可能突破其界限。必須兼並吸收中醫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提出創立
“中醫漢方藥學”的口號,指出這是日本漢方發展的唯一道路 [6],中日兩國如果
加強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汲取各自值得借鑒的地方,那麼這將對兩國人民的醫療保健
作出積極的貢獻。

[1]安井廣迪:《THE KAMPO》,1983年創刊號。
[2]矢數道明:《近世漢方醫學書集成Ⅰ田代三喜》。
[3]安井廣迪:《THE KAMPO》,1985年3卷5期。
[4]吉岡信:《漢方の臨床》1988年35卷12號。
[5]村田恭介:《漢方の臨床》1988年3512號。
[6]山田光胤:《日本東洋醫學會志》33卷3號。
[7]山田光胤:《日本東洋醫學會志》40卷1號。
[8]■口和子:《和漢藥》1986年9月號。
[9]平島直樹:《東洋醫學》1989年17卷5期。
[10]杉山廣重:《漢方の臨床》32卷11號。
[11]桑木崇秀:《矢數道明先生喜壽紀念文集》。(上海中醫學院(200032) 沈紅)


洛克的話:
本篇文章大略綜述了當時對日本漢方的認識,
內容以現代眼光來看,當然不夠完整, 有興趣的讀者需閱讀專書研究。 。




uv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人而非治病

 

    裴晉云


        老師常言用藥之妙在於辨証,方是隨証而出的。何時該用何藥,
該取何方;面對一個病人,該從何入手,首方如何,之後該如何接方
都是講究策略的。

    見老師治過一早泄案例,案中病人於初診時即表現為一派虛
象,脾氣虛、腎陽虛。然而濕象亦很明顯,納差,舌苔白黏膩。考慮到
虛不受補,老師於首方中僅取蒼朮9g以運脾,待得臟腑功能恢復,方
依次加入白朮9g,党參6g,人參6g,熟地9g以補虛。之後,老師有言:
 “先醫非不知辨証,乃不明用藥次序,故病難愈爾。”

    筆者喜讀葉天士之書,每被其用方之精煉,用藥之輕淺拜服。固
常須苦於思索,亦難以釋之。縱傷寒諸家,多有批葉氏用藥輕淺如兒
戲者,筆者深不以為然。

    立方之道在於辨証而非其他,若以病之大小輕重而論,實屬謬矣!

    當代大家程門雪有言:“藥物的作用,是導引,是調整,是流通
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也。”可謂一語道破用藥玄機。至於大劑量藥物的
使用,筆者亦不敢輕言是非,然深服經方大師曹穎甫所言:“予之用
大量,是由逐漸加而來,非敢以人命為兒戲耳!”縱用大劑量,也應為
病情需要,不可以之為常爾。

    讀蒲輔周醫案,見一例:陳某,男,4歲。1963年8月15日突然發熱,
噁心嘔吐,4小時抽風2次。住院治療,患兒大便呈膿血樣,有裏急後
重之象。翌日,面色轉為灰暗,寒戰高熱,呼吸微弱,經人工降溫16小
時後方得平穩呼吸。診時:患兒呼吸促迫,唇色淡紅,腹滿不硬,午前
寒戰,午後高熱。右脈沉滯,左脈弦大而急,舌淡,苔薄白而膩。
粉葛根6g,桂枝3g,白芍3S,炙甘草3g,生薑2片,大棗2枚。
藥後,患兒體溫漸降,四肢轉溫。仍有膿血及裏急後重,前方去
桂、芍,加健脾化濕之品,調理一周而愈。

    本案之症不可謂不重,然蒲老不落俗之窠臼,四兩撥千斤以除
之,不得不令人稱贊。

    還有一案,出自楊德明之手。劉某,女,45歲。口噤不能語20餘天,
西醫診斷為咀嚼肌痙攣症。診見右顳頜關節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
物,張口約0.5厘米。舌淡苔薄白脈緊。
葛根、白芍各60g,甘草30s,桂枝12g,麻黃4g,生薑、大棗各10So
水煎服,同時用藥渣敷患處。
藥後諸症消失,未有復發。
方中,雖葛根、白芍用至60g,甘草用至30g,實乃病情需要,非以
此不能達到舒痙緩急之功。

       臨床需要的是什麼,是“不落窠臼”而非“以此類推”,是“圓機活
法”而非“墨守成規”。老師自有其獨特的用藥思路,“治人而非治病”,
這是老師常用的。門診上,當病人問:“大夫,你在給我治哪一個
病?”時,老師常會回答:“我治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這個病。”

    看一例老師治療“癲癇”的病案,或許從中可以體會到什麼。
    樊某,男,76歲,201‧2年7月4日就診。
中風後繼發癲癇,發作時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目睛上吊,需持
續數分鐘方可緩解。左上肢僵直,下肢行動不遂。言語正常,小便不
禁,大便偏乾,口乾,不喜飲水。舌質暗紅,舌苔薄膩,脈結代。

    處方:全瓜蔞15g,薤白12g,薑半夏9g,陳皮12g,茯苓15g,枳實
  9g,竹茹9g,全蝎6g,蜈蚣2條,雞內金15g,膽南星9g,炙甘草3go 7劑,
  水煎服。

    藥後,諸症好轉。其後就診,老師或用溫膽湯,或用五苓散,或取
  血府逐瘀湯,皆以隨証變方。至六診時,除行動仍有不利外,與就診
之初,情況大有好轉。轉方補陽還五湯加減,最後方中黃耆雖用至
240g,亦以60g,120g,160g,漸加而來。從老師的處方中,看到的是“圓
機活法”,是“方隨証出”,是“另辟蹊徑”。老師曾言:“怪病多由痰生”,
初時治此病,可看作是治痰;老師也言:“疾病的痊愈除藥物的
作用外,更主要是患者的自我健康能力”,而此案中所有的治療都著
眼於恢復患者臟腑的協調功能。


本文引用 「臨証實錄與抄方感悟」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天氣變冷,很多患者一進診間就會說,
「我有點喘..」,
不要急著「射干麻黃湯」「定喘湯」
需要詳加鑑別診斷,
患者所謂的「喘」,不見得是氣喘Asthma,
很多是表達天氣冷呼吸困難?心臟無力?
感冒前兆?剛和老公吵架?
「生脈飲」「桂枝湯」「炙甘草湯」......
asthma1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岳美中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

岳美中(1900年—1982年),河北省灤縣人,為自學成才的著名中醫學家、臨床家、教
育家。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醫學術剛剛振興,中西醫結合醫學尚處於起步階段,不少中醫在
臨床上忽視或不會辨證論治,以中醫方藥簡單地對應西醫的病名,使辨證論治簡單化;
同時,也存在泛談辨證,忽視對症的專方專藥使用的情況。這兩種傾向嚴重地影響了中
醫藥療效的提高和學術進步。

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岳美中於1958 年提出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秦伯未「中醫崑崙」創公式巧組方

秦伯未(1901年—1970年),現代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臨床家。他出身儒醫世家,
師從名醫丁甘仁,畢業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作為一代名醫,秦伯未臨床經驗豐富,擅
長內科疑難雜症,在溫病、肝病、水腫病、腹瀉、痛證、潰瘍病、慢性傳染性肝炎、心
絞痛等疾病方面造詣極深。
抓主症 搜兼症 明病機

秦伯未善於總結歸納中醫診治的基本規律,診斷講究「因人、因症、因時、因地制宜」
,不「執死方治活人」;臨證長於剖析主次見症,善抓主症,搜羅兼症,以主症為線索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談小孩過動(ADHD)的中醫治療


常有家長帶著活潑的小朋友詢問,我的小孩是不是過動,
需不需要吃藥?

966-1





如何確定是過動兒(ADHD)

發生ADHD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腦多巴胺(Dopamine)神經傳導系統發生障礙,
與智力並沒有關係,但是家長普遍因為孩子學習效果不佳才會發現是ADHD的問題,
因此在診斷上,精神科醫師除了觀察學童行為舉止,並採用標準化的測量量表。
(這方面資料,網路上查得到,或者請醫師診斷)

過動的治療,目的是擔心過動兒坐不住影響學校中的學習,
同樣的在同學老師眼中是麻煩製造者,影響小朋友間相處人際關係,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會隨著成長而改善。
約2/3的人在二十歲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就會顯著改善。


西藥治療的特點
ADHD主要起因於大腦的生理性疾病,因此精神科醫師將短效型的利他能(Ritalin)和長效型的專司達(Concerta)或思銳(Strattera)作為處方,刺激腦部化學物質分泌,藉以改善ADHD症狀。




中醫治療的特點
超過一半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ADHD的症狀後,拖上一年才就醫。
當醫師建議用藥時,仍有一半的家長遲疑用藥至少六個月以上。
為什麼這麼擔心?就是怕西藥的副作用。
其實可以選擇服用中藥,不可否認,產生效果的速度不如西藥快,但是比較沒有副作用,
不會影響睡眠。

有一些好動的兒童並不算是真正的過動兒,在中醫分型上屬於「胃熱」型,
而是因為孩子吃了太多熱性食物、巧克力、薯條、洋芋片、炸雞、鹽酥雞
等油炸食物,或含有色素的加工食品,使得孩子的脾氣變得比較焦躁不安,
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這一些狀況,其實只要把飲食習慣導正,就可以改善。

少數先天不足的體質,約略分型為「腎虛」,但是對兒童用補腎藥必須
配伍正確,過補容易造成早熟,助長體熱,純為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每個小朋友體質不同,無法使用一個秘方通治,
例如大陸名醫董廷瑤,有一醫案,小朋友性格內向又好動,舌尖紅苔膩,
大便乾小便赤,脈滑,乃係濕火內阻,氣機不暢,燻濁上蒸,
擾動心神,處方瀉火化濕,使用三黃合四苓為主,配合藿香、佩蘭、
川朴、蒼朮芳化濕濁,知母清熱。

針灸治療可以使用智三針,一般的體針就小朋友來說,配合度不高,
可以使用耳針,磁珠,比較沒有痛感。

當我們思考,如果今天是古代務農耕田,或是當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笛,
或是游牧民族每天打獵,
不用坐在教室裡面啃書本,是不是就沒有這種病?
有時候,有些病真的只是觀念上問題。




洛克中醫研究站
呂崇金  洛克醫師 整理


Rock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